阅读历史 |

第五十一章 中医药调理无汗症(三)(1 / 1)

加入书签

无汗症(三)

[病案]李某,男性,年仅 17 岁。于 1978 年 6 月 6 日初次就诊。自幼就有鼻出血的病史,身体较为瘦弱,肌肤缺乏光泽,舌头颜色偏淡,脉象宽大却虚弱,精神状态良好,没有明显的寒热症状,口渴但并不贪恋饮水,饮食和大小便都很正常。过去几年里,冬天和春天病情相对较轻,但夏天和秋天则倍感煎熬。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由于无法出汗,导致皮肤灼热难耐,面部泛红,呼吸急促且声音粗重。四处求医问药,始终未能见效。

[治则]沃焚清热,宣肺养血。

[方药]太子参 20 克,石膏 60 克,山药 15 克(代粳米),知母 10 克,甘草 6 克。6 剂后虽未见明显变化,但患者主诉精神状态相比之前有所改善。上方虽然有清热泻火的作用,但缺少宣肺的药物,因此在原方基础上加入麻黄 6 克、生地 15 克和杏仁 10 克。继续服用到 7 月 15 日,虽然仍然没有出汗,但皮肤已经开始变得润泽,面部发红发热的症状也有所减轻。选用三拗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减治疗。方中麻黄、杏仁宣肺解表;炙甘草调和诸药;黄芪大补元气以固表;当归养血和营。全方共奏益气固表、养血祛风之效。服药 4 剂后,上半身先有汗出,说明卫气渐复,营血得充。继服 2剂后,下半身亦有汗出,表明气血调和,营卫通畅。此后停药观察,随访一年未见复发。本案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和优势,通过调理机体整体功能状态来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同时也提示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要重视个体差异,根据不同病情灵活遣方用药。此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风保暖,适当锻炼增强体质,有助于预防感冒反复发作。

[评析]这位患者曾经有过鼻出血的症状,而且他的身体状况一直以来都比较虚弱和消瘦。从中医理论来看,血汗同源,也就是说血液和汗液有着共同的来源。如果人体失血过多,就可能导致没有足够的汗液排出体外。因此,这位患者长期无汗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阴虚,二是贫血。阴虚意味着体内阴液不足,不能滋养肌肤和毛发;而贫血则表明体内血液量不足,无法满足正常的生理需求。这两者相互影响,最终导致了患者长期无汗的情况。初次诊断时开出的方剂中,没有使用能够宣发肺气的药物。之后,医生采用了三拗汤合当归补血汤来治疗。在这个方剂中,辛温解表的麻黄与甘温走表的黄芪相互配合。同时,还加入了生地和当归等药材。这些药物相互协同作用,不仅具有辛温的特性,还兼具甘润的功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补充人体的津液和血液,进而调节阴阳平衡。如此一来,体内的阳气就能够与阴气相结合,促进汗液的排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