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零六章 万民小康,当行产业之道(2 / 2)

加入书签

不好,还想与本官斗智,呵呵!”

里长们一听,脸色稍微好看一些,但也忐忑不安。

顾正臣抬起手,止住喧哗:“第二件事,你们应该已知悉,即朝廷下了旨意,应天府、浙江、江西秋粮,一律折色棉布,句容自然在其中。本官初至句容,田产亩数不甚清楚,你们身为里长,应有个衡量,百姓今年所收棉花是否能够完成折色棉布,代缴秋粮。”

一干里长没什么表示,也没几个愁眉苦脸的。

顾正臣还以为句容百姓都能轻易解决折色棉布的事,可仔细一想不是这么一回事。

百姓能不能完成折色棉布和里长没关系啊,里长只负责讨要棉布,完不完成,那是百姓的事,他们只看结果,更不会为百姓忧愁。

刚想说话,顾正臣就看到一个里长走了出来,手中还拿着蓑笠摇晃着。

冯重一步步走向顾正臣。

姚镇出

现在顾正臣一旁,目光锐利地盯着冯重,手放在腰间。

冯重在顾正臣三步外停了下来,以粗狂的声音说:“县太爷,我是六里甸的里长冯重,六里甸九分稻半分桑半分棉,棉花打得不多,朝廷折色棉布,令六里甸的二百余户百姓困难。昨日文书送达时,百姓已忧愁不已,现下秋粮还没打下来,又要折色棉布,难啊。”

顾正臣看着冯重,从凳子上下来,正色道:“正因为难,本官才召你们来,若是容易,何必来这里?”

冯重不解地看着顾正臣,疑惑地问:“县太爷所言何意,我是粗人,听不太明白。”

顾正臣微微点头,看向众里长:“近百里长,只有冯重一人为百姓喊难,如此看,其他里长之下的百姓,都能轻而易举折色棉布,完成今年秋粮,是吗?”

智水里长孙品走了出来:“县太爷,智水百姓也有些困难,据我所知,至少有五十户人家没有棉花,想要以棉布代输秋粮,需费大力气。”

顾正臣看着想要走出来的里长越来越多,指了指一旁的书吏林山:“在书吏那里报备。”

孙品一见要报备,有些不安起来,连忙说:“县太爷,虽说有五十余户人家没有棉花,但我保证,一定按期收缴棉布,绝不会延误!”

冯重有些失望。

原本是这样,县太爷不过是想要看看哪里很难完成任务,特意盯着点,确保不出问题,不至累他官途

也是,知县嘛,只要把每年钱粮做好,账册对得上,日后少不了升迁。

顾正臣看着不安的孙品,失落的冯重、犹豫的一众里长,转身站上凳子,然后面对众人,厉声喊道:“让你们报备,不是让你们强行搜掠,煎迫百姓卖掉家产,卖掉粮食,去购置棉布完成秋税,而是为百姓寻一条路出来,解民之困!我出自寒门,知百姓艰辛,万望诸位也怜悯百姓,体其辛劳苦痛,莫要施恶于民!”

冯重眼神一亮,连忙问:“县太爷当真有法子?”

顾正臣看着众人,气沉丹田,抬起右手,伸出食指:“本官自金陵赴任之前,曾说过,治理百姓就两个字:吃饭!我顾正臣来句容,不是为了打压强宗大族,不是为了欺负僚属、里长、甲长,只是为了这里的百姓吃得饱饭,端得牢饭碗!”

“谁不准百姓吃饱饭,那就是本官的敌人!谁抢了百姓的饭碗,那也是本官的敌人!今日诸位都在,那就仔细记住,句容一万一千五百六十三户,六万五千九百一十二人,本官要让所有人吃得起饭,吃得饱饭!朝廷以棉布代输秋税,对一些百姓是个难题,但在本官看来,这何尝不是一个绝佳的机遇!”

冯重愣住,孙品木然,贺奉等人也有些茫然。

机遇?

县太爷,你管这坑人的东西叫机遇?

顾正臣重重点头,坚定地喊道:“句容困顿已非一日,百姓吃不饱饭

者也非一人一户。欲除困顿,万民小康,当行产业之道!而这,就是本官要说的第三件事!”

“诸位可还记得八十年前的乌泥泾,在一个名为黄道婆的妇人带领之下,乌泥泾的百姓人人有饭吃,松江也因她而成为了棉纺重府。八十年后,本官要借朝廷折色棉布的东风,将句容打造为大明最先进的棉纺中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