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3章 匈奴谈判(1 / 2)

加入书签

在这热闹非凡的上元佳节,长安城的灯火辉煌照亮了整个夜空。

然而,远在那遥远边关的邱将军却在此时送来了一封至关重要的信。

邱将军一身戎装,站在烽火台之上,遥望着远方。

他的眼神中透着坚毅与沉稳,眉头微微皱起,心中满是对边境局势的担忧。

他郑重地将信交到了信使手中,严肃地说道:“务必将此信尽快送达朝廷。”

在金碧辉煌的朝堂之上,皇帝正与众大臣一同欢庆佳节。

当信使匆匆赶来,呈上邱将军的信时,皇帝的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

他拆开信件,仔细阅读着每一个字。周围的大臣们也都纷纷围拢过来,脸上满是紧张的神色。

皇帝读完信后,眉头紧锁,沉声道:“邱将军信中言,近年水草丰茂,那逐水草而居的匈奴部落势力高涨,如今已然不容小觑。但他们碍于我们边关的守军,所以想要与我们大唐谈判。”

大臣们听后,开始交头接耳地议论起来。

有的面露忧色,有的则在思考着应对之策。

皇帝扫视了众人一眼,神色严肃地说:“此事事关重大,诸位爱卿可有何良策?”

此时,整个朝堂都沉浸在一种紧张而严肃的氛围之中。

不一会儿,只见那身姿挺拔、气质沉稳的萧丞相从群臣之中缓缓地站了出来。

他身着华丽而庄重的朝服,面色凝重,那饱经沧桑的脸上带着一抹思索的神情。

萧丞相抬起头,目光坚定地对着唐玄宗李隆基拱手说道:“陛下,依臣之见,那匈奴忌惮邱将军,不敢轻易地攻击我们的西北边防,如此一来,这谈判也不失为一个可行之策啊。”

说这话时,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睿智与沉稳,仿佛在仔细权衡着其中的利弊。

唐玄宗李隆基微微眯起双眸,静静地看着萧丞相,脸上的表情高深莫测。

萧丞相则继续说道:“陛下,如今局势复杂,我们需谨慎对待。邱将军镇守边关,功不可没,匈奴对其有所忌惮,这正是我们可利用的优势。”

他边说边微微挺直了脊梁,语气坚定而有力。

此时,朝堂之上一片寂静,只有那明亮的烛光在轻轻摇曳,映照在众人的脸上,使得每个人的神色都显得格外清晰。

大臣们都在静静地聆听着萧丞相的话语,心中也各自有着不同的思量。

而萧丞相站在那里,犹如一棵屹立不倒的苍松,展现出他作为丞相的担当与智慧。

而在朝堂的另一边,身材魁梧、气势不凡的武将吴将军却是皱着眉头,一脸的不认同。

他浓眉紧蹙,双目圆睁,身上的铠甲在烛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光芒。

吴将军上前一步,抱拳单膝跪地,语气激昂地对唐玄宗李隆基说道:“陛下,西北的匈奴向来狼子野心,不可不防啊!当年的霍将军何等英勇,将他们打得丢盔弃甲,饶了他们一命,可他们如今又蠢蠢欲动。依末将之见,现在我们应该趁着那匈奴部落还没有完全缓过来劲来,果断地带领大军直捣匈奴部落的老巢,将他们彻底剿灭,永绝后患!”

说这话时,他的眼神中满是决绝与果敢,脸上的神情坚毅而刚强,仿佛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奔赴战场,与匈奴一决高下。

此时的朝堂之上,气氛变得更加凝重起来。大臣们有的微微点头,似乎认同吴将军的观点;有的则陷入沉思,权衡着其中的利弊。

而唐玄宗李隆基则手抚下巴,若有所思地看着吴将军,心中也在仔细斟酌着他的提议。

周围的烛光摇曳不定,将众人的影子拉长缩短,更增添了几分紧张的氛围。

朝堂之上,气氛愈发凝重起来。文臣们整齐地站成一排,他们大多面容儒雅,神色间带着沉思与谨慎。

有的手抚胡须,微微皱眉,似乎在斟酌着言辞;有的则目光沉静,看着前方,若有所思。

另一边,武将们则个个身姿挺拔如松,浑身散发着坚毅刚猛之气。

他们面色严肃,紧握着拳头,眼神中透露出对战斗的渴望和坚定。

而唐玄宗李隆基端坐在龙椅之上,他身穿华丽的龙袍,头戴皇冠,整个人散发出一种威严而不可侵犯的气势。

他那略显沧桑的脸上,此时眉头微皱,眼神深邃而犀利。

他心中本就是一个极其看重权力之人,这些年,即使是先太子也未能从他的手中夺取多少权力。

回想起过往,唐玄宗李隆基的心中闪过一丝冷意。

先太子曾经的那些举动,都被他敏锐地察觉并一一化解,他绝不允许任何人威胁到他至高无上的皇权。

此刻,他的目光扫过朝堂上文臣武将的对立之态,心中暗自思忖着应对之策。

朝堂内,那一根根高大的立柱威严耸立,精美的雕饰在烛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华丽。

而穹顶之上,华丽的彩绘仿佛在诉说着这宫廷的辉煌与庄重。

在这庄严肃穆的环境中,众人都在等待着唐玄宗李隆基的决策,空气仿佛都凝固了一般。

在那气氛紧张而凝重的朝堂之上,众人争论不休之后,终于,唐玄宗李隆基经过一番深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