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百六十八章 首辅归位,专属雅称(2 / 3)

加入书签

还有更新的太快,传递的有点慢。

最为人诟病的,可能就是对违法者少了一点“仁德”。

那骂他是暴政的人,是不是因为要被秦法约束?

或者说,是因为秦朝统一天下而失去了特权?

所以听到这些,冯一博实在不能苟同,当即摇头道:

“法是死的,人是活的,与其担心严刑峻法,不如在执行和惩治的时候更加审慎,这岂非才是真正的德?”

他没有为始皇帝辩驳,因为几千年的偏见不是几句能解释清楚的。

所以,冯一博只能另辟蹊径。

他从依法治国之中,找出了可以用“德”的地方。

说到这里,他微微一顿,才大义凛然的道:

“约之以法,判之以德,则法礼并存矣!”

法礼并存这个话题,其实在历朝历代早就已经有了雏形。

只是,受儒家价值观的影响,终究还是以“礼”为大罢了。

陈勤之闻言,有些明白了冯一博的意思。

“你是说,慎刑以体现仁德?”

其实他在《谨始十事之中,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

只是他的建议之中,只有“仁德”,并未强调法治。

因此,他说到这里点点头,可又话锋一转,道:

“侯爷此言颇有道理,可现在大魏不就是如此吗?”

大魏以仁德治天下,从刑部的流程就有所体现。

比如:三法司相互制约,往来监督查证,并且死刑归于皇帝。

这样对人命的审慎,都是慎刑的体现。

还有,除了处以极刑的罪犯,其余都要等到秋斩。

这样的“缓刑”,也是慎刑的体现。

没准在此期间还会遇到大赦。

说慎刑是仁德的体现,丝毫也不为过。

所以,大魏已经有了这样的律法。

这就是陈勤之对冯一博所言,不解的地方。

“是,但不止如此。”

冯一博闻言摇了摇头,问道:

“慎罚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但有法必依做到了吗?”

慎刑有了,但有法必依却又未必。

不说动不动就天下大赦,只说皇帝一言而决,就有很多人会因此逃脱法律的制裁。

更不论官官相护,甚至还有人遵循“刑不上大夫”。

这在冯一博看来,都是特权践踏律法的行为。

说到这里,他叹道:

“大魏律其实已经很完善了,但又不够完善。”

陈勤之心中一动,面色有些奇怪的道:

“你是说……”

……

随后,冯一博和陈勤之二人秘谈良久。

从改革说到结党,从礼治说到法治,从普世说到特权,又从……

总之,从陈勤之府里出来,冯一博满脸的疲惫之中透漏着两分雀跃。

几日之后,他就让大波去小花枝巷传信。

冯一博和元春的约定,是每次朝会之前进行传信一次。

元春会定期让抱琴去荣府走动,他则有专人负责盯着小花枝巷,以便确定是否有新的消息。

这样每次的朝会上,两边才会知道各自的想法。

随后的朝会上,元春就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又和陈勤之唱了一出“三请三辞”。

其实说辞依旧还是那一套。

无非是“朝中缺不得你这样的老臣”,“我们孤儿寡母又无依无靠”。

最后,再把景顺帝拉出来卖一通惨。

这一次,陈勤之实在“拒绝不得”,终于勉强接下了首辅之位。

朝中百官见此,都松了口气。

他们觉得新帝登基的风波算是过去,朝局迎来了稳定阶段。

天泰和景顺两朝的新贵,现在也成了老勋。

受到忠顺亲王的影响,山东那边的新贵全部直接下狱。

其余的新贵,也都还在调查之中。

但朝局稳定下来,他们此时也不由都跟着微微松了口气。

期待新的朝局之下,他们能够得以喘息。

开国一脉则依旧沉浸在喜悦之中,终日里得意洋洋。

尤其和贾府有亲的,都觉得自己成了当朝的新宠。

不少人悄然放开了手脚,准备大干一场。

捞钱的同时,也落井下石打击一下新贵的气焰。

荣府自不用说,每日车水马龙。

就算不求办事的,也去混个脸熟。

新党有了主心骨,又感觉有了希望。

不少人都送上拜贴,或是投靠陈勤之,或是投靠李守中。

两边都试着投一下的骑墙者也有不少。

总之,先在内阁之中找个墙头再说。

一时间,朝局确实相对稳定下来,百官皆大欢喜。

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接下来又发生了一系列人事变动。

虽然对他们影响不大,但有心者很快就发现一件怪事。

这些变动,竟然多多少少都和冯一博有关。

或是他的同门,或是他的同年,或是他的同乡。

这些人都还年富力强,却都入部任了要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