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 铁牛]进村(2 / 2)
呢。
刘之野还记得小时候,每逢春天,在七八岁时就懂得往田边跑。
那时候村里生活贫困,饭桌上土豆、萝卜等很少见到油星,穷人的孩子们早懂事,就自己动手改善伙食。
黄鳝泥鳅无法捉住,田螺当然能捉住。于是乎,饭桌上就多了一道菜——田螺。
田螺拿回家需要在水中浸养一昼夜,然后洗干净,用菜刀轻轻笃田螺“屁股”,往锅中放点花生油、葱、姜、干辣椒爆炒,再加上豆瓣酱,倒上水煮一会,待到田螺的厣脱落撒点香菜就可以吃了。
那时吃田螺,纯粹是为了有点荤味,毫无“拜罢嫦娥斟月下,芋头啖过又香螺”的涵养与雅趣,也不管什么营养价值。
然后,孩子们一边吃一边痴痴地听着大人们唠叨起田螺姑娘的故事,不知不觉间就碟盘空空,桌上只剩下一堆螺壳……
……
作为刘家庄的头面人物刘之野亲自出面作陪,红星厂与农机公司的几位同志深受感动。
而丰盛的酒菜更让他们满意至极,其中一位农机员还拍着胸脯说:“老乡们请放心,我们若没把你们的小伙子教会,就不算完成任务,那我们就不走了……”
另一位农机员也紧接着变态道:“对!咱们下午就开始,也别耽搁功夫了。好好早早教会大家……”
红星厂后勤处的同志表示,李处长还交代过,这两台拖拉机的柴油由红星厂负责供应,一应费用也可以在物资款项中扣除。
三大爷听到这个消息,心中真是欢喜。他们也喜欢以物易物,这年头钱多了也地儿花去,买东西不仅需要钱,还得有票。
如此一来,真是皆大欢喜。
刘之野也在考虑是否通过易物换物的方式,帮助村里换取一些急需的物资,比如农药、化肥、各类农作物的种子、钢铁农具、日常生活用品等。
他觉得这种方式或许比直接用物资换钱来的实在,可以帮助村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别的不说,大家都知道化肥是个好东西,它能大大提高粮食产量。但在这年月,化肥属于紧缺物资,甚至到了改革开放的1978年,化肥依旧是紧俏物资,有钱也难买到。
用钱买不到,但用紧缺的粮食、肉食品和蛋类副食品来交换,那就简单多了。毕竟,化肥不能当饭吃,而食物却能填饱肚子。
刘之野心中暗自欣喜,若是有了化肥、优良的种子,再辅以机械化种植,刘家庄的粮食产量必将迎来惊人的飞跃。这想法在他脑海中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徐徐展开。
他想象着那金黄的麦浪滚滚,如同海洋一般壮丽。风吹过,麦穗低语,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
在下午时分,三大爷将两位农机员安置在村委会大院的空房子里。为了表示善意和关心,他还特意搬来了几床新被褥子。
这些被子可是人家小年轻结婚时陪嫁的新被褥,他们自己都舍不得用,却慷慨地将它们贡献了出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