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扩建酒厂(1 / 2)
但史文恭却不相信,还笑着说:“别瞎想啦,人家曾家家主是我们宋朝的官员,只是年纪大了才回来养老的。而且,他们家一直都是老实巴交的,怎么可能是金国人呢?”
史静妍着急地说:“爹,我亲眼看见的,不会有错!他们肯定是金国派来的奸细!”
父亲皱起眉头,说:“你这孩子,别乱说话。曾家对我们这么好,怎么可能是奸细呢?再说了,就算他们是金国人,也不一定就有什么坏心思嘛。”
史静妍见说服不了父亲,心里很着急。她觉得这件事非同小可,如果不及时处理,后果不堪设想。但父亲却始终不肯相信她的话,认为她太多虑了。无奈之下她只好将这个秘密隐藏在自己的心中。
阳谷县,自从武大郎去沧州考试之后,潘金莲也没有闲着,她正在积极的思考着如何将自己的生意做大做强。毕竟现在家里不缺钱,所以她要考虑的不是赚钱而是如何赚更多的钱。
在后世想要做什么生意可以赚钱,她不知道,但是她知道卖酒肯定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从后世那数不清的名酒品牌就可以看出端倪。
不过,想要卖酒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宋朝的酒是专卖品,需要缴纳高额的税款。
但是,潘金莲觉得这是必然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官府有钱了他们就会消费,而消费就会带动底层的物品的流通,这样整个社会就会欣欣向荣的。
于是,她决定先从小规模做起,看看市场反应再作打算。她首先想到的就是将自己的白酒作坊扩大,将多余产出的酒进行出售。虽然这样会增加一笔不小的酒税,但她相信只要品质好,销量一定不会差。
说干就干,潘金莲立即开始筹备起来。她将原来的老宅子全部的拆除了,准备修建一座非常大的酒厂。
同时,她还花大价钱请了很多的工匠,对酿酒的工艺进行了进一步的升级,希望能够做出产量更高、纯度更高的白酒来。
而刘四则是一任的英雄泪酒厂的厂长了,而他的两个妹妹,一个负责财务账目,一个负责人员的管制,也就是人事方面的事情。
经过了十几天紧锣密鼓的改造,自己的阳谷酒厂已经投入了生产之中,而且酒厂中的员工也增加到了六十多人了,每天的产量达到了两百大坛优质的白酒。
而且,整个阳谷县包括附近的县区一天最多只能消耗三十大坛的白酒,剩余的就卖到外地去,而随着这酒的不断的流通,阳谷县附近的高端酒渐渐的被英雄泪所占据了。
同时伴随着的就是高额的税收,阳谷县的衙门也是赚的盆满钵满的。
北宋的税收标准是售出的商品的百分之五,而这酒厂一天产出两百大坛酒,每大坛酒在阳谷县的出售价是十两银子,一天就要卖出两百坛酒,就是两千两白银。
这样一来,仅仅是一个小小的阳谷县衙,一天就能收到一百两银子的税款。一个月县衙的税收就是三千两白银。
然而,有些人比较机灵,他们会在阳谷县的酒厂花费十两银子一坛酒的价格购买一批酒水,然后将其带到较远的地方进行销售。随着距离的增加,酒的价值也随之增长。
在最远的益州地区,一坛酒的价格竟然已经飙升至一百两银子,整整翻了十倍!这正是由于古代交通不便所带来的影响。而且,这些酒运送到各地后还需要缴纳税款。
县衙内,县令大人满心欢喜地看着桌上那堆白花花的银子,心情格外的愉悦。这可是他为官多年来首次收到如此高额的税款啊!突然间,他觉得自己变得无比富有了。
这时,他不禁想起了那个对他做出巨大贡献的潘金莲。原本,她的两座酒楼就能为他提供不少税收,现在又加上这笔高昂的酒税,使得县令大人感到非常满意。
本来武大郎一家到来,自己只是看在王知州的面子上,给予他们一些特殊的关照罢了。
然而,如今他却是打从心底里对武大郎一家产生了由衷的钦佩之情。念及此处,他赶忙吩咐手下的人前往武府邀请潘金莲前来县衙一叙。
不多时,潘金莲便携同阮小七一同抵达了县衙。自那次事件后,武大郎就立下规矩,今后出门在外,必须要有一人随行护卫,以防类似的事情再度发生。
潘金莲望着县令,面露疑惑地询问道:“不知县令大人找妾身所为何事?”
县令略带羞涩地回答道:“我请夫人前来,一来是要感谢夫人对我们阳谷县所作出的贡献;
二来,也是想向夫人讨教一番,如今我县经济状况逐渐好转,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突然间有了这么多钱,却不知道该如何使用才好。所以特意向夫人请教,怎样花钱才能更好地促进本县发展呢?”
潘金莲听了县令的问话,心中不由得觉得好笑,这贫穷的时候让人烦恼,富裕的时候同样令人头疼啊。
不过她想到如今所处的阳谷县以及整个山东半岛,过去的确并不富裕,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农民起义呢?既然现在县财政已经有了足够的资金,那不如用来办些利民之事。
于是,潘金莲稍微思考了一下,突然灵光一闪,兴奋地对县令说:“林县令,我倒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