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一十六章 大明(1 / 2)

加入书签

不过林忆青也没闲着,帮着搜罗铁匠给重铸兵器。

常嘉府的日子好像又安稳下来了,这时,北方来了大军。

徐思雨以为他们家又命悬一线了,心里埋怨了万次重生怎么生到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着急忙慌的又要藏进地道中时,平翔派人来邀请了她与林忆青一起去常嘉府北门迎接平大将军入城。

这真是个令人愉悦的要求,原来是同一边的人,这暂时的安稳还能再坚持一段时间。

翠华园本来就靠着北门,徐思雨轻装出行,站到了指定的位置。

开城门,放吊桥。

平翔带头给到来的平大将军跪礼,而马上的人跳下马拉起平翔,再结伴上马往府衙走去。

徐思雨见到这位平大将军是当日的夜宴。

除了甲胄,平大将军与平翔坐在一起,一眼就看出两人是关系不错的兄弟。

西南将独立建国的消息就由这位新来的平大将军在觥筹交错间正式的宣布了。

听到国号拟定“大明”时,徐思雨忍得辛苦,把呛口的酒硬吞了下去。

【什么鬼?大明?可那不是朱家的天下?这走向,还是要和另一段历史重合吗?也或许,就是一个巧合?】

徐思雨将翻江倒海的思绪收敛到再度平静。

“天地之间,日月为明。顺时明命,上下社稷……”高台之上,平大将军用豪言展示他的壮志。

崭新的大明,北抵广建关,东靠华安山,西界吐蕃,而南之边界,新王卖了一个关子,说了还有一支大军正在征战,最后的边界,往后再定。

南边在开战吗?

窝在常嘉府一地,根本不知道他们开战的信息,就像面前的平大将军是如何从北边打下来的,徐思雨不知道。

只不过,有建国大明的这个信息,足以让许多人在这段时间的混沌中摸到一丝希望。

从这个时候起,所有人都明白,他们不是大礼而是大明的子民了。

这支有建国之功的大军总共五万人,大部分兵力驻守在广建关,而平大将军只带了五千兵南下与平翔汇合。

这兵力,徐思雨听来还是觉得少,但比原先只有一千多的山匪队伍守护常嘉府,还是安心多了。

也不知道,南边还有多少兵力?

按林忆青给她讲过从邸报中读到的信息,大礼兵力最集中的西北部,兵力大约有二十万人左右。

那大明要在西南站住脚,至少得相当才行。

徐思雨心里希望大明能稳住,因为她不想动荡了。

南方归附的消息,如冬日暖阳撒进常嘉府。

平翔又又通知人集城门迎接了。

这次是南门,徐思雨乘马车早早到达站位,却没有见到传说中的大军,只见一个长衫青年带着几个随从进来了。

“大哥、二哥。”在城门口,长衫青年即下马朝迎接队伍最前的平大将军和平翔行礼。

看着三兄弟离去,徐思雨作为背景板的使命已达成,快速转身回家。

当夜,又是一场接风宴,筵席上多了几个人。

平三爷平迟介绍几人分别代表了南部边境的永昌军、桐山关守军以及从安军,大明的版图终于定下了。

林忆青认识桐山关守军的曹都头,以前南下经播州开商路时,桐山关是最后一道关口。

旧识相见,他与曹都头打听了播州和平南的消息,消息很中立。

他们这些土司,本来就是独立的,邻国是谁,就与谁交好。

大礼相邻时,他们与大礼交好,大明相邻时,自然也会与大明交好。

曹都头把他知道的所有信息都分享给林忆青。

“林兄,广顺边军拒绝归附,这段姚段将军与你关系不错,不如你劝劝他。”

边境守军,应该对朝廷忠心,他们选择背弃大礼,不过是因为要保卫一方水土与一方亲民的安宁。

平家兄弟把他们与大礼的通路截断了,他们不知道该战还是该和。

桐山关在深山也就罢了,从安军大营离岭南就一座山头,可听从安军的副将在越过那不知名的山头时,被山上隐藏的火炮阻挡在山这一边,与朝廷联系不上。

他们等了两个月,朝廷一封信件都没有传过来。

而南边的交趾、安南、真腊等小国,像听到了什么风声,齐齐派兵压境。

他们不能再等了,再等不是归附大明,而有可能因得不到援救,任由领土被异族小国占去。

他们是守军,守的就是领土,不管叫大礼还是大明,是汉人的领土。

他们需要一个后背稳固的环境,如此才能安心对付边境的扰兵。

如果像广顺军一样,不愿意归附,那可能就是腹背受敌,只能英勇就义的状况了。

英勇就义不算什么,可失了领土,他们的牺牲不会被赞颂,反而会成为千古罪人。

桐山关的将士想得很清楚,哪怕最后他们死在王朝更替的刀剑下,死在所谓不忠义的追讨中,他们先得把边境守住。

……

十一月初九,大明国正式宣告成立。

平大将军平夏改称明王,临都常嘉府,封平翔为广安侯、平迟为成安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