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五百四十五章 拓跋婉儿的风帽,鲜卑步摇(1 / 2)

加入书签

拓跋元高大的身影渐渐在夕阳中远去,消失在远处的帐篷后面,拓跋义带着几十人牵着三十余匹马到了可敦营帐前面的空地处停下,

拓跋义执军礼道:“可敦,可以出发了!”

营帐的帘子被人从里面掀开,拓跋婉儿身着紫色的鲜卑服饰从营帐里面走了出来,头戴一顶紫色的鲜卑帽,紫色的服饰衣袖紧窄、交领左衽、腰述革带、下着裤装、脚蹬革靴,制作材料以毛、皮为主。

这样短小精悍的服饰彻底的将拓跋婉儿的身材凸显了出来,姣好的面容,高高隆起的胸部,纤细的腰肢,圆润饱满如蜜桃般的臀,是鲜卑部落中难得一见的美人,

鲜卑帽是鲜卑族常见样式,它是一种帽身方中带圆,两侧及后背都有垂裙至肩的风帽,常见的分为大头长裙帽、高顶长裙帽、十字长裙帽、垂坠长裙帽。

风帽,也称鲜卑帽,是驰骋在北方草原上的鲜卑族特有的服饰。鲜卑帽的顶部呈圆形,帽的前沿位于额部,脑后及两侧有垂至肩部的披幅(下垂的部分被称为垂裙)。

这种帽子可以保温和抵挡风沙,适宜鲜卑人在北方寒冷地区生活之用,鲜卑人有编发的习俗,据说垂下的披幅可以很好地掩盖住辫子,男女皆适用。

相比汉服的以文化内涵为取向,服则是以使用功能为取向,在气候相对恶劣的北方,能够起到保暖防晒、抵御风沙的作用。

长城以北自古就是胡人繁衍生息的地区,鲜卑族就是其中的一支部落。

此地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冬季尤为寒冷,全年降水较少,不适宜发展农业,但畜牧业较为发达。

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他们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而特殊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又决定了鲜卑胡服与生俱来的强烈实用性和地域性。

拓跋婉儿熟练的骑上了拓跋义牵来的战马,用一块紫色的丝巾遮住面庞,拉着缰绳,不带一丝留恋的道:“走吧,趁他们还未动手,若是途中有人盘问,就说我等是出去狩猎。”

众人皆翻身上马,拓跋义和几十名亲信将拓跋婉儿护在中间,一手持缰绳、一手挥动着手中的马鞭,往王庭之外疾驰而去,“驾!驾!驾………”

一刻钟后,拓跋婉儿等人已经出了王庭,拓跋婉儿的侍女随手摸了摸身后背着的包裹道:“可敦,遭了,刚才忘记把您平日里最喜欢戴的那支步摇收拾了一起带走了,要不奴婢再回去帮您拿?”

拓跋婉儿不以为意的道:“无妨,只是区区一支步摇而已,没必要让汝再冒着这个险,待回到部落,多打几支步摇都是可以的。”

“拢鬓步早青玉碾,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颤。”

夜下,一缕清风吹来,身披素衣的女子,端坐于廊下,不知道她是思念夫君,还是有什么心事。

她时而站立起来,也时而坐下,无论怎样行动,她发丝上的步摇都纹丝不乱,与月下庭院中的花儿,相映成趣。

女子鬓间的“步摇”是什么?为何会让这位月下佳人显得如此妩媚动人呢?

步摇又被称为“珠滴”,因为它会随着人的行动,发出摇曳的声响,所以得了一个“步摇”的名字。

这件装饰品非汉族女子独有,鲜卑族的女子也一样喜欢用这种极能展现美的饰品,它就是金步摇冠饰。

在《释名.释首饰》一书中有这样一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也。”《后汉书.志.舆服下》中也有如此记载:“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雀)九华(花)。

“步摇”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在楚国宋玉的《讽赋》之中有“垂珠步摇,来排臣户”的诗句。

女子们将步摇固定在头发上,在行走之时,下垂的金属珠玉会不停地摇颤或者撞击,发出清脆的响声,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美感,所以称之为“步摇”,后来将步摇固定在冠上,就称为步摇冠。

步摇从一开始就被置放到一个礼服的范围之内,汉制规定,太皇太后、皇太后的祭服中的首服为“剪氂簂,簪珥,耳璫垂珠,簪瑇瑁为擿,长一尺,上为凤凰爵,以翡翠为毛羽,下有白珠,垂黄金镊,左右各一,横簪之。以安簂结。”

步摇传到西域各地是从西汉初始,在东汉时传入辽西,后来又向东传入了高旬丽、扶桑等地。

女性爱美的天性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这件来自其它地区的“舶来品”,让鲜卑贵妇们趋之若鹜。

这不仅仅是一个物品,更重要的是,这个饰品被当时的人们视为吉祥之物,有辟邪和招祥瑞的作用。

这件饰品有一个极大的好处,它的桃形叶片是活动的,可以随着脚步移动而发出碰撞的声音,非常悦耳。

鲜卑族深受匈奴的影响,文化也很是趋同,在初期的步摇设计上,也与匈奴的步摇一致,并无不同之处,可随着鲜卑族群的扩大,步摇的形状也有了新的形式,即“树状步摇“,在此种步摇上,衍生出“凤形“、“桃形叶片“、“树崇拜“等饰品。

鲜卑族的步摇与汉族的接近,但是又与汉族步摇有着很大的区别。

很多民族的东西都会发生融合转变,因为大家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些东西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