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章 缺钱,魏国的软肋(1 / 2)
曹爽知道桓范所说的赭石应该指的是赤铁矿,古人发现当某地上方出现红褐色的赤铁矿,下面就会出现大型铁矿,
便继续开口道:“这赭石想来只要到了地方,在地面上发现红褐色的矿石,便能断定地底下又没有铁矿了,只不过这样的法子是要多耗费些人力、物力了。”
桓范接话道:“是啊,但为了大魏更加强大,耗费这些人力、物力便是微不足道的了。”
这种铁矿通常是指矽卡岩型铁矿,我国着名的大冶铁矿就是这一类型的铁矿。
在成矿时,炽热而富含铁元素的矿浆侵入碳酸盐岩中而生成铁矿石。
在主要成矿期可以出现大量磁铁矿矿石,而在后期过程中形成黄铁矿和菱铁矿等矿石。
当然,这里的赭石也就是赤铁矿可能是在成矿期伴生的,但更有可能是各种铁矿石由于后期的风化作用而形成赤红色铁矿石。
在大型的铁矿中,高品位的铁矿石暴露于地表后被风化形成赤铁矿,而古人在找矿时就根据这些出露的赭石寻找下面富集的铁矿石。
磁石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磁铁矿,由于古人发现磁铁矿可以吸引许多铁磁性矿物,因此认为它有母性之仁慈,所以叫它磁石。
这一口诀往往指斑岩型铜矿,斑岩型铜矿的发育与氧逸度密切相关,在成矿早期,氧逸度适合铜、金两种金属的成矿。
而在晚期,氧逸度已经不适合成矿时,就会有磁铁矿的出现。因此,当广泛出现磁铁矿时,其下部很可能有铜、金等矿物的出现。
这里的铅主要是指方铅矿,而银则是自然银或辉银矿。
这里提到的自然银虽然是次生的,但也往往与辉银矿伴生,赋存于铅银矿床的氧化带中。
而原生的辉银矿则是中、低温热液矿床中的常见矿物,这种矿床同时也发育方铅矿的矿石。
方铅矿与辉铜矿在成矿过程中紧密联系,经常见到二者连生。
古人对于这点的认识也尤为深刻,“铅乃银之母,银乃铅之精也”,虽然二者的形成可能并不能相互促进,但是不难看出这两种矿石紧密的共生关系。
这则找矿口诀就不太适合现在的探矿了,丹砂和自然金两种矿物通常分别存在于各自的原生矿脉中,极少数可能有共生关系。
然而,古人对于汞和金的成矿研究并不成熟,当时的汞矿和金矿都以砂矿为主,因此会出现汞和金共生的砂矿床,所以在当时根据这条口诀在当时找矿还是比较准确的。
上有陵石下有铅、锡、赤铜这条口诀不仅仅适用于以铅为主的铅锌铜多金属矿床,也适用于与铜、铅、锌共生的锡矿床和赤铜矿矿床。
这些矿床因为富含硫化物、氯化物和铜离子,所以在表生风化过程中,会形成一些孔雀石。
当然“上有陵石下有锡”和“上有陵石下有赤铜”这两种情况也是古人根据实际探矿现象总结出的经验。
上有银者下有铅,这一条口诀看起来是和第三条完全相反的结论,但其实在古代采矿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这种上面含银而下面为铅的关系,实际上并非指一个矿体中两种金属矿产的垂直分布关系,而是这两种矿产分别赋存于两个不同时代的地层中空间的上下关系。
曹爽随意拿着一卷奏章继续看了起来,又想到大魏除了缺铁矿,像铜矿、银矿、金等矿亦是很缺,
像前些年自己的便宜岳丈孙权便是占着江东铜矿多,大魏缺少铜矿,方才能让人拿着“大泉五十”在大魏买物资,用一枚东吴的铜钱当大魏的五十枚五铢钱用,
让大魏着实苦恼了一段时间,后面只能恢复更为原始的以物易物来反制东吴的手段,虽然落后了些,但也是很有效的,
建安年间年,孙权看着标注有江南铜矿分布的地图,陷入了沉思:既然我们有这么多铜,是不是可以利用他们去曹魏占点便宜?
周瑜显然也是这么认为的,早在赤壁之前,周瑜就给孙权说,“江南铜矿富甲天下,铸钱数量不知比曹操多多少倍,我们为何要怕曹操?”
孙权琢磨许久,除了把铜矿铸造称钱,去曹魏买东西、掠夺曹魏财富外,他实在想不出来其他好主意,但是仅仅这样他又有点不甘心。
虽然孙权不了解通货膨胀的概念,但是他应该也能隐约的觉察到:钱,不是越多越好的。
于是孙权决定加大掠夺曹魏财富的力度:他决定铸造一种叫“大泉五十”的货币,这种货币重量和汉朝留下来的五铢钱差不多,但是孙权却规定,一枚“大泉五十”抵五十枚五铢钱。
这样,即能更多的掠夺曹魏物资,也能破坏曹魏货币秩序。
于是,他就高高兴兴的派士兵化妆成商人拉着一车车的大泉五十,去江北换取粮食和其他物资了。
然而,理想是丰满的,显示是残酷的。孙权没意识到他并不是江北之主,他的命令还跨越不了长江。
江北人民显然不会承认,同样重量的大泉五十能当五十枚五铢钱用。
那当多少?一枚。不过孙权觉得也不错,一枚就一枚吧,反正我多买一粒粮食到江南,你们江北就少一粒粮食。
周瑜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