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七章 有见地,做成前人所不能之事(1 / 2)
马均继续开口接话道:“在管理过程中,有赏有罚本无可厚非,赏赐是为了起到鼓励的作用,而惩罚是为了让他们明白做事的底线,两者各有不同。
但是如果赏罚不明,赏赐了不该赏赐的,惩罚了不该惩罚的,那么问题也就出现了。”
曹爽笑着道:“想不到德衡不仅于墨工一道有大才,在赏罚之事上亦能有如此见地,真是大魏不可多得的人才啊!”
马均抱拳道:“丞相过奖了,这、这些仆都是从书上看来的,算不得什么的。”
很多上位者常犯这样一个错误,那就是被情绪占据上风,犯下了赏罚不明的错误,因为下属功劳过小就轻易的忽略,认为不值得去奖赏,但是当手下犯了一些错误的时候反而抓着不放,因为小的错误必会生出大的怨恨。
对于小功不进行奖赏,那么大功就没人去建立,对于小的怨恨不赦免,那么大的怨恨就必定会产生。
赏功不能使人心悦诚服,罚罪也不能让人甘心,必定会造成众叛亲离的局面,奖赏到没有立功的,惩罚到没有犯罪的,这是残暴苛刻的表现。
无论是赏还是罚,基础必然是公平、公正、公开,让每一个人都能心服口服,而且对于赏罚来说,就好像两种工具,都有着本身的属性,一定要发挥本身属性自带的优势,而不是让这个工具发挥了相反的作用,伤及自身。
惩罚是为了让士兵明白做事的底线,而不是管理的主要手段,当下属犯了一些小的错误,不要被情绪占据了上风,企图用惩罚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当你的惩罚不得民心时,必然会生出大的怨恨,所以管理的重要方式是以鼓励为主,惩罚为辅。所以小的怨恨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小的功劳一定要予以足够的鼓励。
春秋时,晋文公打败了卫国和曹国,以前逃难时所受的怨气也消除了。
赵衰提醒晋文化说:“大丈夫有怨报怨,也别忘了有恩报恩哪!晋文公不是个忘恩负义之人,听了赵衰的话说:“当然!请问报谁的恩?”
赵衰回答:“当初主公不是说过吗?如果能回到晋国的话,必定报答僖大夫的恩情。”
晋文公着急地说:“我看了曹国大夫的名单上怎么没有他呢?”
经过调查,才知道僖负羁被革了职,现在住在北门,成为一般老百姓了,晋文公立刻下令保护北门,说:“不管是谁,只要侵犯了僖家的一草一木,就以死罪论处。”
僖负羁是曹国人,曾救过晋文公的命,是晋文公的救命恩人。因此晋文公在攻下曹国时,为了报答僖负羁的恩情,就向军队下令,不准侵扰僖负羁的家,如果有违反的人,就要处死刑。
大将魏平和颠颉却不服从命令,带领军队包围了僖负羁的家,并放火焚屋。
魏平爬上屋顶,想把僖负羁拖出杀死。
不料,梁木承受不了重量而塌陷,正好把魏平压在下面,动弹不得,幸好颠颉及时赶到,才把他救了出来。
这件事被晋文公知道后,十分气愤,决定依照命令处罚。
大臣赵衰(赵国君王的先人)向文公请求:“他们俩人都替国君立下汗马功劳,杀了不免可惜,还是让他们戴罪立功吧!”
晋文公说:“功是一回事,过又是一会事,赏罚必须分明,才能使军士服从命令。”
于是便下令,革去了魏平的官职,又将颠颉处死。从此以后,晋军上下,都知道晋文公赏罚分明,再也不敢违令了。
到了战国时,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
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却是田土开辟整治,百姓丰足,官府无事,东方因而十分安定。
于是我知道这是你不巴结我的左右内臣谋求内援的缘故。”便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
齐威王又召见阿地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
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不知道;于是我知道你用重金来买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说好话!”当天,齐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
于是臣僚们毛骨悚然,不敢再弄虚假,都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大治,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国家。
汉宣帝时期,渤海、胶东一带盗贼十分猖獗,他们四处作恶。
汉宣帝派大臣张敞前去治理,张敞向宣帝请求必须奖赏那些追捕盗贼有功人员,严惩盗贼。
到任后,他赏罚分明,差吏们个个奋勇追捕,社会迅速恢复安定,可见赏罚分明对一国的实力影响还是挺大的,而且还是正面的影响。
曹爽接话道:“无论如何,卿能有如此见识便是极好的,吾在前些年赏罚不公方才导致司马氏贼人坐大,祸乱大魏,这都是吾之罪过啊。”
马均抱拳劝道:“丞相不必过于自责,俗话说得好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如今丞相既已知赏罚分明之重,便可比以往做得更好,仆相信假以时日在武帝手中都没能做到之事,必能由丞相将其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