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五章 郭氏,看不上俸禄的郭淮(1 / 2)
入夜,金城郡郡治榆中城郡守府中,郭淮正在前厅处理着这些前几日因他亲率大军前往岐山追击姜维所部而堆积下来的雍凉事物,
榆中,距今约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居住,上古时为羌住地,后被匈奴占据。
战国时期至南北朝中国北方有两个榆中,西部的榆中在今天的甘肃省榆中县,而东部的榆中在今天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和包头之间。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蒙恬“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一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
治所在今兰州市城关区东岗镇,隶属陇西郡。秦汉之际,复被匈奴攻占。
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复置榆中县,隶属陇西郡。
元狩二年(前121年)置勇士县,辖榆中苑川河东北地区,治所在今定西县境内。
后榆中、勇士二县改属天水郡。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设金城郡,榆中县改属金城郡,勇士县仍属天水郡。
据记载,因初次在这里筑城时挖出金子,故取名金城,还有一种说法是依据“金城汤池”的典故,喻其坚固。
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改天水郡为汉阳郡,辖勇士县,榆中县仍属金城郡。
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勇士县北部被羌胡占据。
三国时,榆中县为曹魏政权金城郡属县。
这时王经拿着一个密封的漆盒大步进来抱拳禀报道:“郭都督,洛阳的回信已经送来了。”说完便将漆盒恭敬的递上前去,
过了片刻,郭淮抬起头,将笔放下坦然道:“哦,这么快,老夫还以为丞相对吾的处置要迟些日子才能送来呢”而后顺手接过漆盒,将用火漆封好的盖子打开,仔细拿起绢布看了起来,
王经在一旁急切的道:“郭都督,怎么样?丞相要怎么处置您?”很是上心,毕竟若是郭都督被降职,那他亦是多半要受到牵连,郭都督的事儿可不就是他的事。
郭淮看过之后便将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将信递给王经道:“汝自己看吧。”
郭淮随后又道:“哈哈,吾这回赌对了,丞相只是罚了老夫一年的俸禄,仍让吾继续担任雍凉都督,这对吾来说只是毛毛雨而已,大魏有丞相,真乃大魏之幸事也!”
郭淮出身太原郭氏,是太原的几大望族之一,两汉至魏的着名门阀士族,源自姬姓。
周朝之初,约公元前1038年时,周文王之弟姬仲、姬叔作为武王叔父的近宗身份及朝臣最高品级“王室卿士”的地位,而被胙土命氏于“虢”,由此以虢为氏,被称为虢仲与虢叔,号曰虢公。
虢仲、虢叔所封虢国,地在今宝鸡以东的周室故都“岐周”畿内,担负着护卫周王室故都岐周及新都“宗周”丰、镐二京的重任。
之后,虢叔被另封于护卫“成周”洛邑的今河南荥阳一带的制邑,虢仲则继前封未变。
为区别虢仲、虢叔其后分封之地,虢仲所封宝鸡原虢国之地被称西虢国,虢叔所封荥阳制邑之地被称东虢国,仲与叔则分别称为西虢公与东虢公。
西周末年,内乱外患日甚,直至西戎攻破镐京,周幽王于骊山被杀。公元前770年,刚即位一年的周平王迫不得已东迁洛邑。
平王东迁之前的公元前775年,西虢先已东迁至虞国和郑国间黄河二岸今山西平陆的夏阳及河南三门峡的上阳之地,
其中,北岸平陆之地史称北虢(下阳),南岸三门峡之地史称南虢(上阳)。
西虢东迁后,其原封地宝鸡一带史称小虢。
周平王东迁洛邑三年后的公元前767年,郑国吞并了东虢。周平王因郑武公扈从周室东迁有功,竟对郑并东虢纵容不问。
公元前687年,地处宝鸡的小虢亦被秦国吞并。
西虢东迁后衍分的北虢和南虢也先后于公元前658年和655年被晋国所灭。
至此,延续三百八十余年,被称为周虢的周时“五虢”,全部退出了历史舞台。
周时五虢虽无一幸存,但其遗民并未国亡氏灭。
东虢以及西虢所衍小虢、北虢、南虢亡国之期,其民被迫集体迁徙或分散逃流各地过程中,为避难免害,大多改“虢”为“郭”,这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因古时“虢”、“郭”二字音同字通,所以,虽以虢易郭,其实姓氏脉传未变,宗族承继依然。
更何况同为黄帝苗裔,夏、商时已有以“郭”为姓氏者。
所以《路史·国名记·戍卷》等史料方有“西虢.....南虢......小虢,亦俱曰郭”的记载。应该说,这是郭氏发展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以虢易郭的最客观、最直接的历史成因。
诸虢遗民由虢而郭的另一原因,还与诸虢亡国后其民逃出城邑,有的移居城外之地有关。
《史记·晋世家》、《春秋左传》等记载:南虢被晋亡后,南虢君主虢公丑携国人逃往京师洛邑,依傍其城“负郭而居,以虢易郭。”
古时将外城或近城之地称之为“郭”,所以移居洛邑城外的这部分虢国遗民为免迫害和歧视,便顺势而为,借居地之称亦以“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