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有趣的策论(求订阅)(1 / 2)
王府改的临时贡院,鲁锦坐在中堂喝茶,李善长和冯国用两人在下面瞎转。
两人一边巡视考生的答题内容,一边低声聊天。
“大帅这题出的有意思啊。”李善长忍不住笑道。
冯国用也点头道,“是啊,这题重在限二十条以内,律法条目繁多,乱世急需稳定人心,哪些律法最为重要,从诸生答题侧重,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治政水平。”
两人转了一圈,果然每人侧重都不相同,有人认为乱世该用重典,刑不重不能震慑宵小。
有人认为现在急需拨乱反正,先废除元律里的卖人合法,高利贷合法,先把这些害人的条款废除再说。
甚至还有被从元廷衙门赶出来的吏员,写起来就极为有经验。
常见的律案一般就那几种,杀人、盗窃、抢劫、强奸等刑事案件,户籍税务案件,财产纠纷,只要把这几项抓好,就能快速稳定人心,一看就是有办案经验的。
鲁锦看着手表,半个时辰后出了第二题。
“第二题,劝农。
“一军也好,一国也罢,当务之急是足兵足食,我听闻庐州自古为产粮重地,每逢灾荒凶岁,庐州不仅能养活辖内百姓,还能出粮赈济附近郡县。
“至宋一朝,庐州又有了双季稻,元初也曾种双季稻,而今却不见了。
“诸生以为该如何劝课农桑,恢复双季稻种植?或该如何屯田,有何办法,都可写出,请诸生试言之。”
这题稍微有点难度,你就算没亲自下过田,也得对种地极为熟悉才行,不然根本答不上来。
不过古代即便是地主,也要关心农业生产的,还没现代那么多五谷不分的‘城市人口’,对种田多少都有些了解。
有人思索片刻,飞快下笔,有人咬着笔头,不知该从哪里下手。
半个时辰后,鲁锦又出第三题。
“第三题,武备。
“身为一县父母长官,不求你上阵杀敌,但敌军来了你总要带领全城军民守城吧?就算城中有武将镇守,你身为文官也该配合。
“请问诸生如何配合武将守城,都需注意哪些条目?请诸生试言之。”
第三题一出,李善长和冯国用都不禁感慨道。
“大帅说不考经义,只考实学,果真都是实用之学。”
冯国用点头道,“的确,稳定治安,恢复生产,敌军来了有办法守城,能做到此三条者,一县定矣!”
连考三个小时,鲁锦让士卒给考生上了茶水,有人想上厕所的可以举手,让士卒领着去,其他人不许说话,不许交头接耳。
休息二十分钟,鲁锦又出第四题。
“第四题,公文写作,如何报告敌情,灾情,民情,请试选其一,写公文一篇,要求不许用典,简单明了字数少,不许用生僻字。”
这题更没难度,与其说是考试,不如说趁机立规矩,以后向上打报告,别他妈给我整个万言书,啰里吧嗦一大堆,有效信息就几句话。
鲁锦记得大明建国后,朱元璋还揍过这样一个人,那不如趁现在就定好规矩。
“第五题,算术题。”
算术题一共两道,一道是粮食有多少,人口多少,每人消耗多少,困守城池,如何精打细算坚持更长时间,度过难关。
这题出的可真实在......
第二道是馈粮题,前线需要多少粮食,路程多少,速度多少,时间限制多少天,一辆车的载重,所需人马数量,人马自身的消耗,问安排多少车辆和民夫,才能按时送到。
地方长官也是有责任组织民夫,向前线送粮的,这属于县令的本职工作。
复合应用题,这题稍微复杂点,但考的更多的是逻辑分析能力,对数学本身的计算难度反而不高。
公文和算数考过之后,天也快黑了,鲁锦来到考生中间,这才说道。
“最后一题,策论题,题目是‘何为国’?
“上古之时,人们衣兽皮,采野果,捕鱼狩猎,茹毛饮血,以氏族聚落为生,并无国家一说,故而百姓无国亦可活,既如此,‘国’缘何而来?
“请诸生好生思考,结合当今天下,著文一篇。”
此题一出,一群考生顿时傻了眼,怎么还有点八股题的意思了,想把这篇文章写出水平来,你得先找好破题角度才行,还得结合当今天下。
当今天下是什么情况?那就是暴元无道,天下大乱,国将不国啊!
难道是这个意思?
许多人开始思考破题角度。
李善长和冯国用又对视一眼,大帅这出题是有点水平的啊,一般武夫他能想的出这种题目?
其实鲁锦主要是想塑造一下古人的国家观念,古代的民族和国家观念不强,根本没认识到一个‘国家’应该具备的职能是什么。
也可能是中国统一太久了,看四周都是蛮夷,反倒是城邦林立的欧洲,率先发展出了近代那种民族和国家观念。
不过有利有弊,他们发展出这玩意,就意味着欧洲再也没统一的机会了。
国家职能是什么?最简单的就是带领公民抵御外敌,公民自愿放弃一部分权力,交给统治者集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