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九章 一代宗师(2 / 3)
以计然、范蠡、蔡泽等为代表的一个专门研究经济思想的学派。计然可以称之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经济学家。
据范蠡所着的《范子》记载,计然“博学无所不通,尤善计算,精于阴阳,见微知着”。天下莫不知其名。
在吴越相争中,文种直接管理越国政务,范蠡以军事辅佐勾践,而计然则不同于文种、范蠡,他的主要贡献在经济方面。
计然给了勾践7条经营秘诀,勾践只用了5条,结果如何?史书记载:“国富兵强,不可得而饮。”意思是在计然的治理下,越国国富兵强,将士们的待遇也随之提高。
待遇一高,将士们打起仗来如同渴了前去喝水一般,之后越国更加强盛,并且复仇吴国成功,而勾践也因此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计然在经济领域的惊人才能,其七策有详细记载。当初越王在吴国隐忍多年之后得以返回越国,于是想要报仇雪恨,于是向计然请教。
计然于是向勾践献策,要想达到目的,必须先让国家富强起来。他依据自然规律向勾践提出了发展经济的计策。
其一,“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这可称之为“待发原则”,简单理解就是看好时机,低价买入,高价卖出,即利用旱涝寒暑之机低价购进,待贵而售,随时出手。
这里的“资”是需要和购买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气干旱出现旱灾时要购买船只,当出现洪涝灾害时要购买车辆。从表面上看好像与现实需要相反,是不切实际的经营思想。
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天旱之后可能会出现洪涝,洪涝之后也可能出现旱灾,都需要早做准备,以防不测。
不要只看到眼前的旱灾和水灾,而要做好旱灾之后有水灾、水灾之后有旱灾的准备。
投资者在市场中也必须充分兼顾到利与害的两个方面,在有利的情况下要看到不利的一面,这样才能解除可能发生的祸患;在不利的情况下要看到有利的方面,这样才能把握即将到来的机会。
其二,“价格调控论”:谷贱则伤农,谷贵则伤商。农伤则草不辟,商伤则财不出。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商皆利。
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粮食的价格太贱则损害农民,农民受损害不努力生产,农田就会荒废;
谷物的价格太高,则会损害工商业者的利益,工商业受损害,无人从事工商业就会使经济发生困难。
如果把粮价限制在不低于三十、不高于八十的幅度,就会使农业和工商业都有利。不能这样凭条起舞,关卡市场都不匮乏,不就是治理国家的办法吗?
主张用凭票的办法,这就需要丰收年,国家把粮收购储藏起来;在欠收年缺粮食,国家再把粮食平价售出,这样才能起到平定粮食和其他物价的作用,这就叫做凭票起舞。
其三,“实物价值论”:积着之理,务完物,无息币。要使货物及时中转且周转的经济无余,如何使货物长久停息则无利可图。
不玩物易及,一定要保证所经营的货物质量。在采购货物时,对于腐烂的东西切勿长期存储,贪图价高还要防止坑害消费者。
物质一定是强调的意思,说明对产品质量的看重。在营销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持资金流转的通畅,不能把过多的资金积聚在自己的手中,这就叫做无息币。
其四,“贸易时机论”: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对易腐败的食品不要久留,更不要等待高价出售。
否则将因小利而招来亏损。不要看清薄利,在资金加速运转的情况下,实际上就已经达到了增加利润的效果,而一味地囤积居奇,抬高物价,则有可能无归。
这就是无敢居贵,毕竟高额利润不可能实时存在。薄利多销实际上就是将风险转化为利润的最佳方法。
其五,“价值判断论”:知贵贱,则知买卖。怎样才能知道哪些货物会涨价和哪些会跌价呢?只要看这些货物的数量多少,或者说要看哪些过剩和哪些不足,就可以知道其价格涨跌的情况。
这里的“有余”就是供过于求,“不足”就是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则价格必跌,反之则价格必涨。这正是商品经济下的物价规律。
早在2000多年前的杰出经济学家计然就已充分认识到这一规律的存在。在2000年后的市场,这一规律仍在延续。
一方面,当市场容量较小,外围资金充足时,由于东西供不应求,因此东西就会上涨;另一方面,当市场不断扩容,而外围资金不能保持同步放大时,东西相对于资金就供过于求,价格就会回落。
齐六物极必反论: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涨价的货物涨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向其相反的方向发展,反之亦然。
这种关于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度”或“极”的思想,以及“物极必反”的观点,是典型的辩证思维。
在市场中,即使是业绩极为优良、最具有投资价值的个股,当它涨到一定程度时,就必然会滑落下来。这充分体现出“物极必反”的市场规律。
其实,资金周转论也提到:“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其行如流水。”计然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