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半成品(1 / 3)
“何为国债?”
“朝廷竟然敢向百姓借钱?!”
“成何体统,成何体统啊!”
“整治高利贷者,定借钱之利息,实乃良策,就某亲眼所见,有人因为这高利贷而妻离子散,确实是害人不浅啊!”
“陛下当真是英明神武!”
“只不过,为何要施以国债之策呢?”
“我们的手中,也没有多少钱呐!”
卖国债的邸报已经发布,就引来了热议。
因为百姓们的手中真的没有多少钱,发行国债,就好像是在他们的手中抢钱一样。
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担心,若是朝廷收了钱,却在第二年,不还钱了。
该怎么办?
这样一来,他们就算是报官,估计也是无望了。
圣人亲自下令发行国债,若是圣人拿了钱,却不承认这一国债。
他们就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这两年来打工挣的钱,估计都要打水漂了。
感觉就好像是朝廷给了他们工钱,有用国债之法,把他们手中的工钱给骗回去一般。
所以,不相信国债公信力的百姓还是非常多的,大家也都在观望。
觉得这钱啊,还是藏在家中,在自己的手上,那才是最保险的。
一旦交给了朝廷,买了什么国债,恐怕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
不过,大部分百姓选择观望。
而有一些人,却已经开始了暗箱操作。
找了黎民百姓,给他们一点儿好处,让他们拿着钱,去买国债。
在这些人看来。
如今的圣人英明神武,不可能用国债来毁了自己的声誉。
所以,国债的可信度还是非常高的。
圣人亲自签字画押,不可能事后不认账。
买了国债,就能够得到一笔利息,这一笔钱,也就能够钱生钱。
还不用付出多少劳动力,怎么算,那都是划算。
第一天发行的国债,很快就销售一空。
李世民也是第一次玩儿这种向百姓们借钱的策略,所以一开始,也不敢铺的太大了。
有一点儿好像是小打小闹一样。
不过,第一天发行的国债,很快就被抢空了。
这就说明,这个法子还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还是在于,该怎么用这个国债,能够拿着百姓们的钱,去钱生钱。
不过,有着陈平安在,李世民倒是也不必担心这一点。
想要钱生钱,办法有很多。
裴明礼、何潘仁等皇商的丝绸之路算一個,将作监的科技产品算一个。
还有就是,把这些钱交给皇商,让他们去给胡商放高利贷。
只要是附加几条胡商们最感兴趣的商品,他们必然会买下高利贷。
也就相当于是多花钱,然后得到他们想要的。
这里面的操作空间也就比较大了。
陈平安不是金融学的学生,却也知道,什么叫做左手倒右手。
这就相当于是一次全民投资。
拿着百姓们的钱,去做投资,高回报、高效益的生意。
说起来,这些钱,是用来以工代赈,又或者是国家建设方面。
但是这一笔钱是可以拿去用,而国库里面的钱,就可以用来倒腾一下啊。
不这么做,还怎么赚钱?
不赚钱。
等到明年兑换国债的时候,拿什么钱来给百姓们兑换国债的本金和利息?
几天之后,原本规定的国债,都全部卖完了。
那些最后没能忍住,想要跟风试一试的百姓们,也只能是望风兴叹。
有一些失落,却又有一些庆幸。
觉得自己还是保住了自己口袋里面的钱。
三百万钱的国债,原本规定的是两个月,但是想要买国债的人还是比较多的,最后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就卖完了。
而这三百万钱对于如今的国库来说,其实并不多,有一点儿杯水车薪一般。
因为今年的秋收也算是一场大丰收,再加上,设置了左右肃政使,还有巡察使、按察使等,使得地方政吏清明。
而商税越来越多,特别是西域的丝绸之路、海商的丝绸之路两条路线开启。
不少商贾都跟着喝了一口汤,朝廷收取的商税和关税这两个税钱,也比以前多了不少。
今年的国库存量是去年的一倍之多。
所以,三百万真的不算多。
不过,这是第一次实验国债,也不能把步子迈的太大了。
不然,到时候不好收场,岂不是会出乱子?
李世民宁愿自己损失一点钱,都不想出现什么乱子,影响了自身的声誉。
百姓们的质疑之声,依然还在。
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也想着借此机会,灭一灭朝廷的威风。
时不时就有国债乃是欺骗百姓,乃是皇帝想要抢了百姓们手中的钱财的呼声。
邸报上面,也对三百万国债用在了什么地方,进行了报道。
但是那些人自然不会相信,就算是相信了,也是质疑一片。
说这些都是假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