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97章 五八改制(1 / 2)

加入书签

老三陶清今年秋季和翠梅一样,都要进入高二,只不过陶清是在县一高上的,而翠梅是在市一高。

陶清的成绩虽然没有翠梅好,也没有陶醉陶然周越好,但他胜在成绩稳定,只要到时候正常发挥,上个差不多的二本院校,还是非常不错的。

陶安去年升的乡中,今年秋季就是初二的学生了,学习成绩一般,估计比较难考上高中,大家都不看好,他自己也不爱学,宁愿去地里干活,也不愿意继续学,这样的孩子,顶多就是让他混到初中毕业,就得回家给他找个事儿做了。

而6月的麦收季,全家除了上学的,其他都回来帮忙了,包括在县城上班的。

麦子需要抢收,否则一场大雨就会毁了,家里地虽然多,可人也多,就连小酒,也下地干活割麦子,让奶奶在家做饭,至少做饭还有休息的空,可是去了地里就没休息的时间了,她心疼奶奶,就主动扛着镰刀去了地。

奶奶也心疼大家,给他们熬甜甜的绿豆水,还放在井里面冰起来,每天都要从地里面摘两个西瓜给大家送过去分食了。

大家伙先去镇子上的地里收,再回村里面收,因为饭需要在一起做,所以就没分成两拨。

好在十六亩的地,只种了六亩地的小麦,剩下的都是土豆和红薯。

主要还是小麦产量不高,六亩地八个人,花了三天的时间,全都在地里面打成麦粒,拉回了家,接下来就是反复晾晒的过程,就不需要那么多人了。

请假回来收麦子的立即回了单位,不带停歇的,也是非常辛苦。

平均亩产才不过五十公斤,六亩地下来三百公斤不到,还得交公粮。

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麦收之后,这地国家就收回统一规划了,地里面还有的庄稼等庄稼成熟之后,收到自己家后,也要被收走。

换言之,上头已经有文件下来,打算成立生产队了。

不仅仅是生产队,还有大食堂,连带着的挨家挨户收缴各种金属的活动,也就此展开了……

这些日子村里都很忙,不仅忙着登记户口,还要丈量土地,更要抽空挨家挨户的查看各家的金属储备情况。

当老百姓因为这重大变故而各种吵闹的时候,陶家和唐家姊妹则早就开始扯红薯叶、芝麻叶晒干菜了。

地里面的菜吃不完的,统统晒成菜干,她们才不管外面乱成什么样儿,反正最后出结果的时候,自然会有人来通知他们。

上头的规定也是变幻莫测,按照原本说的,国庆节之后所有土地才要收回去。

那么这几个月的土地他们也不浪费,种上玉米,等到了十月份,正好收玉米,土地也能腾退出来。

土豆9月份收,红薯国庆之前收,全部不耽误。

然而说好的事儿,却又变卦了,这边玉米刚种上,那边土地就全部收走了。

包括你地里面尚未成熟的庄稼,说是会给补贴,可这种口头承诺,多半最后只会给你个种子钱,甚至你的体力都不会给你算在内。

为什么会闹饥荒?

小酒摇摇头,唐翠梅也摇头叹息,这都是不能说的事儿,想知道就自己去文献资料里查,这里根本就不能给你详细的掰扯清楚。

没有了地,又收走了做饭的家伙事儿,所有户口都统计到位,全民在大食堂吃饭,在生产队上工,工分制就此诞生。

而不管是唐家还是陶家,不想让别人看到的东西,在他们上门入户搜查的时候,就全部藏了起来。

因为有提前做好准备,所以即使家里的牲畜被公社‘买’走,他们也没有任何办法。

事情发展的速度和后世记载的也不太一样,甚至行径更加……

小酒只知道,已经种上的土地不再动,没有种的地,都被各个生产队组织起来,按照劳工男女的不同进行分工制,小酒也和其他孩子一样,被分到了一些比较轻浅的活。

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又因为上缴牲畜的功劳在,就给他们分了放牛赶羊的活,也算没白折腾。

【吃饭不要钱,老少尽开颜;劳动更积极,幸福万万年。】

看到村里面,公社周边张贴的宣传标语,大概只有后世穿过来的孩子,意味着这是什么。

因为被各种纸媒报道,这是利国利民利集体的大好事,所以公共食堂的发展,就有了惊人的速度。

“你们看这报纸上写的多好,论如何办好公共食堂,人家提出这饭菜要多样化,粗细搭配,有干有稀,菜要多种,有菜有汤,尽量免费供应酱油、醋、葱、蒜、辣椒等调味品。

还要注意改善伙食,争取每月吃两三次肉,每逢节日会餐。

食堂要讲究卫生,要有自己的蔬菜基地,对年老社员、儿童、病员、孕产妇应在饮食上适当照顾,要利用旧有房屋改建饭厅或尽可能地新建简易饭厅。”

听听,这样的宣传,简直就是为广大农民勾勒出的梦想家园的美景。

吃饭不限量,吃菜不重样。

在人们的概念里,只有‘放开肚皮吃饭’,才能‘鼓足干劲生产’。

但一下子有这么多人‘放开肚皮吃饭’,一时间又能到哪里去找可供填满那么多肚皮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