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4章 妇女能顶半边天(1 / 2)

加入书签

只见无论是路上的行人,还是门口坐着的人,以及窗户前的人,基本都是女子。

当然还有孩童和老人。

孩童和老人可以理解,他们不是年纪大了,就是年纪还小,无法出门劳动,只能呆在家里。

可女子们大都年轻,正是“干活”大好年华,却也只能呆在家中,无事可做。

简直是浪费青春!

朱慈煊一番思考,发现如今大明最重要的工作是“搞基建”,基本都是体力劳动。

这些工作确实不太适合女性。

所以,他们呆在家里或者在街上闲逛,也算情有可原。

然而,“妇女能顶半边天”。

让这么多女性呆在家里无事可做,那就是“劳动资源”的巨大浪费。

如今的大明百废待兴,可不能如此浪费,得给她们找点工作干。

可是,该给她们找点什么工作呢?

朱慈煊在心里琢磨起来。

中国古代有许多在世界上广受欢迎的产品,比如陶瓷、茶叶,还有丝绸。

对了,丝绸!

或者说是织物。

朱慈煊记得,明朝时期,江浙地区的妇女都会织布,从而赚钱补贴家用。

当时,中国产的布匹在世界上广受欢迎,大规模出口到南洋,乃至欧洲地区。

中国丝绸就更不用说了,和瓷器一样,都是古代中国的重要出口产品。

正因为因此,据说当时许多家庭中女性的收入比男性都要高,以至于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

想到这里,朱慈煊心想:“一个家庭,不能一条腿走路,而是要男女双方都出来工作才行。”

于是,他决定解放女性生产力,开展“织布大业”。

待回到宫殿之后,他便开始着手这件事。

要想开展“织布”大业,首先就需要有原材料。

或者是棉花,或者是蚕丝。

当然麻、动物毛皮也可以。

不过当前情况下,还是棉花和蚕丝最靠谱。

因此,朱慈煊决定开垦出一片土地,种植棉花。

加里曼丹岛气候炎热、降水丰富、土地肥沃,十分适合种植棉花。

于是,他叫来一些暂时没啥重要任务的男性劳动力,让他们在之前种植的耕地旁边再开垦出一片田地,用于种植棉花。

棉花的种子就向周边的苏丹国购买。

这个时代,棉花种植已经十分普及,在东南亚地区也可以轻易买到棉花种子。

在种植棉花,以织造普通棉布的同时,朱慈煊也不忘价值昂贵的丝绸。

于是,他开始鼓励家庭养蚕,也鼓励“有梦想的商人”开设养蚕厂。

对于养蚕的人,无论是家庭还是工厂,都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

“重奖之下,必有勇夫”,自从颁布了鼓励养蚕的法令后,许多家庭开始养蚕。

朱慈煊甚至都不知道他们在哪里找到的蚕!

种植了棉花并养了蚕,纺织的原材料算是有了。

剩下的就只剩下两样东西了。

一种是“织布”的设备。

去籽的搅车,摊棉的弹弓,纺纱的纱车,织布的花机……

这些都是“织布”必须的设备。

没有这些设备,就无法编制出优良的丝绸和布匹。

好在明朝织布业极为发达,许多工匠都懂这些设备的制造和使用。

于是,朱慈煊决定由国家出资,制作这些织布设备。

同时,开设大明第一家“国有公司”——大明国营织布厂!

之所以直接国营,还是因为朱慈煊知道这玩意指定是稳赚不赔。

根据自己上一世的历史知识,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始,全球贸易在各地开花,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水涨船高。

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对穿着有了更高的要求,纺织业逐步开始发展,并且越来越繁荣。

欧洲各国在美洲地区大规模创建种植园,其中许多种植园就是种的棉花!

朱慈煊令人在工业区一处交通便利的地方划了一块地,然后开始建厂。

一边令土木行业的工匠建设工厂,一边令了解纺织业的工匠制作各种织布机器。

此时的欧洲还没有研究出“珍妮机”,纺织设备远远落后于中国。

所以,这个工厂待建成后,绝对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工厂。

有了“织布”工厂和设备,剩下的一种东西就是“织布”技术了。

即使有最好的织布设备及原材料,若是织布技术不过关,所织出的物品也不会好,在国际上也卖不出昂贵的价格。

所以,必须让女工们拥有娴熟且先进的织布技术。

这件事对以前的大明来说,自然不是难事。

明朝江浙一带纺织业极为发达,几乎家家户户的妇女都会织布,甚至一些女孩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织布。

所以,那时的大明自然有着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技术。

可如今情况却有所不同。

因为如今大明的女子大都是之前从缅甸征缴而来,人家原本压根就不是大明人,所以自然不会织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