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失败的三兄弟(1 / 2)
就在马文才疑惑之间,几乎同时,却听得诸葛亮哈哈大笑起来:“没想到啊,竟然有诸葛丞相的《出师表》。”
魏延自知失语,当即捏了一把冷汗,猛声喝道:“这明明是我们诸葛丞相的《出师表》,你却说是他自己写的?忒不要脸了吧?”
他以虚张声势的姿态,掩盖着内心的惶恐。
如果让诸葛亮的身份暴露,这次回去还指不定会受到什么责罚呢。
听到此言,马文才不再多想,连忙解释:“这些字幅,只是子夜平日里练笔所书,自然是有什么警言佳句便写上去的,丞相的《出师表》天下皆知,岂能是子夜所作?子夜练笔时将《出师表》信手捻来,岂非正说明了,我们诸葛丞相在世人心中的地位?”
诸葛亮面露欣慰之色,点了点头。
马文才又道:“其他字句自然也可能不是子夜所作,但是马某自问也是读过一点书,就是至今也没有找到出处。”
不仅是年轻的马文才,就算是在他身旁学问通天的诸葛亮,以及他的左膀右臂杨仪和姜维,也没有找到出处,便只有一个可能,这些都是赢子夜自己写的了。
说话间,马文才带着诸葛亮四人继续欣赏。
这些写有卓越诗文的字幅,让诸葛亮四人皆是发自内心的叹服,不仅仅是词句写得好,这些书法字迹,也是笔走龙蛇,自成一派,颇有书法名家的气象。
众人感叹之际,最后皆是将目光停留在其中一张字幅上。
这字幅上写着: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
诸葛亮内心默念着,这算是他第一次看到这首诗文的全貌。
现在外面流传的只有后四句,却不曾想,它还有前四句。
很明显,这首诗充分的赞扬了诸葛亮的功绩,同时也对他的结局感到惋惜。
【丞相死了,深受蜀中百姓的爱戴,人们给他立了祠堂祭奠,为了报答先帝之恩,辅佐两朝,鞠躬尽瘁,出师未捷却身死道消,让后世英雄惋惜落泪。】
这是此诗句的字面意思,也很好理解。
但是现在诸葛亮看在眼里,却仿佛看到了自己一生命运的注解。
他表情强装镇定,但是他的内心却是显得极为悲痛。
难道赢子夜真的是参透了什么,知道自己无力回天,北伐终究失败,所以才不愿意出山相助?才会将朝中大员拒之门外,连自己的亲笔书信也不回复?
就在诸葛亮驻足沉凝之际,在一旁的马文才长长的叹了一口气:“子夜写这首诗的时候,我当时也在场,我就问他,你这样说我们的丞相,难道不怕杀头?”
“子夜却摇了摇头,说诸葛亮真的会因为一首诗要砍我的头,当年他就不可能选择蜀中作为隐居之地了。”
“诸葛亮怎会如此气量狭小,”诸葛亮缓缓说道,“如此,那和曹操有什么分别?”
“况且,这后两句也未必就是真,他如何敢断言,诸葛丞相最终会北伐不成?我倒想听听他的见解。”
“时机过了,人力终究扛不过天命,”马文才脱口而出,随后引导诸葛亮四人在茶台旁一一坐下,“诸位请坐,我知道你们过来想找子夜畅谈,但他不在,对于诸葛丞相北伐这件事,我和他在很多个日夜都深入探讨过,这是子夜最终得出来的结论。”
此时,仆人梁叔前来为他们一一斟茶,小文平也停下了书写,来到旁边站着,听他们讲话。
诸葛亮等人接过茶水,谢过梁叔,开始惬意的品茶。
马文才缓缓道:“还未请教诸位高姓大名!”
诸葛亮等人按照前来时的商议,一一做了自我介绍,马文才用心的记下朱亮、刘仪、周维、李延的名字。
呷了一口茶,诸葛亮问道:“小兄弟,你刚才说时机已过,是什么意思?”
马文才缓缓道:“马某才疏学浅,哪里能懂天下大势,更不懂什么时机不时机,这些都是子夜曾经与我闲谈时告知我的。”
马文才拿着茶杯轻轻的喝了一口,然后放下继续道:“子夜所说的时机过了,并不是说现在蜀汉没有战胜曹魏的可能,只是最佳的时机已经错过了,后续想要战胜,就得付出更大的成本,付出的成本和战胜之后的收益,未必就成正比。”
诸葛亮眼前一亮,他隐约知道,赢子夜应该已有如何战胜曹魏的方法。
只是他觉得这成本太大。
但对于诸葛亮来说,只要能成功,再大的成本他都愿意付出。
他很想知道答案,但是为了让自己显得不那么迫切,为了尽可能不暴露身份,他如闲谈一般笑着问道:“赢子夜所说的最佳的时机,是在什么时候,丞相失街亭之前?”
“不,”马文才当即说道,“还得更早……”
“事实上,只要从最开始,‘刘关张’三兄弟能忠实的去践行诸葛丞相的《隆中对》,不仅伐魏可竟全功,我们的先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