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七百二十一章针锋相对(2 / 3)

加入书签

阴沉无比,却一言不发,静静的坐着,看还有没有人跳出。

很快,另一位监察御史又开口道:「微臣监察御史王隋,弹劾江南道大都督,杨帆在任期间,依仗手中权势,屡次抢夺江南勋贵的财务,不仅如此,杨帆嚣张跋扈、目无王法,直接对治下之民判处死罪,同时为上报朝廷便私自用刊,恳请陛下明察,将其严惩,以正国法,还江南百姓一个朗朗乾坤!」

此话一出,文武大臣面面相觑,露出了果不其然的表情。

大家都看出来了!

这些人不只是针对杨帆,矛头显然是对着皇帝而去的。

王隋话音刚落,又有一人出班请奏:「微臣监察御史崔榕,弹劾江南道大都督残忍无道,把江南百姓当成海匪无故剿杀,同时,杨帆扩大水师规模已超出了朝廷的规制,其行可耻,其心可诛,请陛下马上撤其职务,押解回京审查。」

弹劾浪潮一波接着一波,除了御史的声音,大殿之中一片沉寂。

文武大臣的眼神都下意识的看向了一众江南官员。

这些家伙难道把朝中的监察御史都收买了不成?

大唐御史台分为三部,监察御史属察部,品秩不高而权力极大。

《新唐书》曾有载有载:「监察御史共十五人,除了御史大夫正三品,其余皆正五品以下。」

「监察御史掌分察百官,巡按州县,狱讼、军戎、祭祀、营作、太府出纳皆位焉;知朝堂左右厢及百司纲目。」

简单来说,这帮家伙官价品级不高,但可以管百官,甚至可以管皇帝的一言一行。

【鉴于大环境如此,

仿佛天地之间就没有他们管不到的!

最关键的一点,这帮监察御史可以风闻奏事,即使没有证据也可以胡乱弹劾。

唐朝的风闻奏事,其实继承了前朝的「三公风闻奏事之准则」。

根据记载,东汉三公府掾及公卿均可以根据传闻劾奏刺史二千石以下官僚,称为「风闻奏事」。

至南北朝时期乃成为御史的特殊权力。

到了隋唐朝,已经成为朝廷律法一样的存在。

所谓的风闻奏事,顾名思义就是只要听说了,可以去核实,也可以不核实,都能作为弹劾官员的理由。

当然,单纯的道听途说的风闻奏事与有事实依据的风闻奏事威力当然完全不同。

尤其是对于杨帆这样本来就有做过这样的事儿,只是被人借题发挥,这简直就是致命的。

谣言说多了也能够成真的,这就是所谓的三人成虎。

更何况,朝中这么多官员看杨帆不顺眼,即使去查证,也不会维护杨帆。

到那时候,虽然不一定能把杨帆砍头,但令其降职罢官,却是轻而易举的!

虽然皇帝可以强硬偏袒于杨帆,甚至是一意孤行力挺杨帆。

但是为了偏袒一个臣子,便与朝廷中大多数官员背道而驰,显然很可能会导致朝堂变得混乱不堪。

孰轻孰重,不言而喻。

鉴于此,这些监察御史才有如此的底气弹劾杨帆,甚至是进一步逼迫皇帝以后不要插手江南之事。

按照一般惯例,根据御史的弹劾内容,朝廷派官员进行核查,只要杨帆的事件属实,皇帝就应该先暂时把杨帆撤职。

最起码,杨帆不能够再担任江南道大都督。

一旦把杨帆撤回,这对于皇帝打开江南的局面不啻于一个巨大的打击。

毕竟,江南士族肯定不会同意皇帝再派自己的人前去治理江南。

如此一来,杨帆之前在江南所做的一切可就要白费了。

连续的弹劾让大殿内的气氛凝重到了极点。

只见门下省侍中魏征走出班列,启奏道:「陛下,根据大唐律,想要治一个人的罪,必须人赃俱获、物证俱全。」

「如今根本没有证据证明杨帆所做之事犯了国法,一旦轻易罢免一名封疆大吏,这如何能让天下信服?是以,臣请陛下三思,等查清事实后再做决断。」

监察御史黄峦顿时不干了,赶紧出声道:「中书大人此言差矣,您作为言官出身,自然是清楚御史台之职责。」

「风闻奏事乃是本朝律例赋予监察史的权力,但凡朝中一品以下的官员若有违法皆可弹劾,何故杨帆便能例外?难道大人想要抛开大唐律法维护杨帆么?」

此人牙坚齿俐,即便是面对魏征这个门下省侍中也咄咄逼人!

魏征是什么人啊?

可以说是整个朝堂上最牛的喷子,岂会被黄峦这小小的手段压制。

再说了,两人的官价级别相差何止三级,如果真去计较,那他魏征可就输了。

因此,魏征只是微微一笑,理都不理这个黄峦,而是对着李二陛下说道:「陛下,风闻奏事乃是本朝律例,此举可以广开言路,微臣衷心拥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