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百四十四章科举改革(1 / 3)

加入书签

虽然杨帆坑了世家一把,让这些人气得牙痒痒,所有矛头都对准了他。

可惜世家雷神大雨点小!

因为杨帆一招祸水东引,让这些世家没有了攻讦的把柄,只能暂时偃旗息鼓。

在外人看来,杨帆所挣到的钱财一不留,全部捐给了朝廷用于修建学堂以及各种民生工程。

反倒一下子成为了为国为民的典范,朝廷官员的榜样。

虽然让这些世家气愤不已,但这些世家也不敢再明目张胆的对付杨帆。

瞬间,一场针对杨帆的阴谋不攻自破。

当然,虽然杨帆已经置身于世外,随着距科举考试越来越近,杨帆却更加忙碌起来。

对于此次科举之事,李二陛下极为重视,虽然考试流程大体框架都承袭原来的旧制。

可毕竟此次科举考试也做出了诸多的变化。

这就必须要礼部制定出一套严谨合理的考试制度和流程以供日后参照和借鉴。

此时距春闱考试只有两个多月,可谓是时间紧,任务重。

当然,这根本难不倒作为穿越者的杨帆。

只用两天时间,杨帆便抄袭来了一整套科举考试的流程制度。

虽然不一定能够尽善尽美,但杨帆认为还是比较先进和适合的。

毕竟,任何制度都是逐渐完善并发展起来的,这不仅取决于制度本身的优劣,更取决于制度与社会背景的契合度。

总的来说,杨帆对此次改革的期望很高,因为这是创造历史的一次改革。

可杨帆也知道此次考试过程一定会困难重重。

不说一些世家的刻意阻拦,就是前隋以及唐初科举的根基以及影响仍在,人们受旧制度的影响极大。

对于经由杨帆改革的科举制度并一定能够完全接受,甚至会明确反对。

最主要的一点,这是一个世家门阀统治的时代,必须要打破世家门阀的垄断才能择优而仕。

纵观古今,教育的普及并不是印几本便宜的的书籍,着几本杨氏启蒙学那样通俗的启蒙读物就能实现的。

毕竟,大唐的百姓的读书人实在太少了!

几乎每一个识字的人拽出来都是世家门阀的子弟亦或者与世家门阀有不清不楚的关系,真正的寒门学子可谓是凤毛麟角。

只有等教育发展起来,把世家门阀垄断教育的情形打破,才能让改革的科举制度真正发挥效用。

原历史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是到了宋朝才逐渐达到巅峰。

那是因为五代十国之时,天下民不聊生,那些屹立千年的世家在一场场的争斗中轰然倒塌,这才导致世家的力量得到了极巨的削弱。

平民百姓读书识字的机会大大增加,再加上朝廷的大力扶持,科举制度方才真正兴起。

一个好的制度,不仅需要合适的时代背景,还需要有社会基础,否则不过是一场笑话。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大唐想要扶持寒门子弟崛起抵抗世家门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然,并不是说这时候的世家门阀力量强大,唐朝就没有科举改革的土壤,只是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会受到极大的阻力罢了!

既然已经决定要做,杨帆当然要竭尽全力。

于是乎,把科举制度考试的一些流程和注意事项整理清楚后,便往礼部赶去。

虽然杨帆是礼部尚书,可这些科举考试的流程和注意事项必须得大家支持才行。

特别是要得到孔颖达这些大儒的支持。

刚来到礼部门口,一名站岗的军士马上见礼道:“小的见过尚书大人。”

杨帆抬眼一看,原来是老相识了,微微一笑,问道:“原来是刘贵啊!辛苦了。”

对于这位心思灵巧的军士,杨帆还是有深刻的印象的。

当初成为礼部侍郎前来报道时,就是刘贵给了他提点,也让前礼部侍郎栽了个大跟头。

见杨帆居然还记得自己的名字,刘贵微微一愣,随即如沐春风,激动得满脸赤红:“侯爷,小的不辛苦,倒是您辛苦了!”

作为皇帝跟前的红人,杨帆年纪轻轻已经身为礼部尚书。

在这些大头兵眼中,杨帆根本就如同天上的月亮可见而不可及。

这样的人物居然能够记得他的名字,怎不荣幸与焉。

难怪有传言,虽然这位侯爷与勋贵不对付,可面对下层的兵卒,却是和蔼可亲、情同手足。

看到激动得说不出话的刘贵,杨帆并没有责怪。

他当然能够理解刘贵的心情。

记得前世的时候,省里面的一名领导前来视察,杨帆作为项目的技术顾问作为解答。

当这位省领导亲切的叫出自己名字的时候,杨帆也曾激动得不行。

如今自己作为礼部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