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一章 重用(2 / 3)
听这样级别的会议。
在场的人,全都是曾经李二陛下的左膀右臂,可说是他们一手把李二陛下推上皇帝的宝座,这才有了今天的地位。
可杨帆算什么?
虽然有一个灭国之功,但与他们这些开国功勋比起来,还是要差上很多的。
更何况,这种级别的会议,即使是太子殿下也没有资格参与,李二陛下却特意将杨帆留下来,这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这棒槌何德何能,能让陛下如此看重?
真让长孙无忌有点捉摸不透。
一直以来,长孙无忌对杨帆其实并不是很看重。
因为他觉得杨帆虽然有些小聪明,但行事还是太冲动了。
治理一个国家,玩政治,可不是用拳头就可以解决的。
当然,杨帆也有让他佩服的地方,就是那如同财神一般的敛财能力。
帝国由于连年的征战和常年的自然灾害,最需要的就是海量的钱粮。
毫无疑问,如果仅仅因为杨帆能敛财,就让他得到这么一个机会,显然是不可能的。
在长孙无忌看来,若比才学以及处理政务的能力,儿子长孙冲比这小子强多了,也没见李二陛下刻意培养。
长孙无忌哪里知道,虽然杨帆什么都只知道一点皮毛。
谁让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待问题呢?
相比于长孙无忌的嫉妒,房玄龄则知道更多一些。
毕竟杨帆这个家伙可是他和李二陛下一起挖掘出来的少年才俊。
刚开始时,李二陛下就想要培养这小子,可是当初时机不成熟,这小子的底蕴太差了。
如今杨帆有了灭国之功,也算是有了一些资本。
今天之举,显然陛下这是要大用!
如今自己已经六十来岁,又还能干上几年?
若是在自己即将告老之前亲手培养一个青年才俊为帝国效力,也算是不负此生。
李绩表现得最是亲善,咧了咧嘴,给了杨帆一个鼓励的眼神,谁让他家里还有一个对这小子心心念念的人。
至于魏征,永远是那么一丝不苟,腰杆挺直、不见喜怒,似乎永远都是一副扑克脸。
只有李靖最悠闲,眯着眼睛像听曲一般悠然,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从哪里跑出来的老顽童。
帝国最有权利的几位朝臣此时形态各异
大殿内,只有岑本一个人的声音传开:“自我朝实行科举制度以来,都是每年进行一次科举考试,自从岁初陛下把科举考试改成两年一次,导致今年的科考并没有举行,以致于很多学子怨声载道。”
“甚至一些人借机生出一些流言蜚语,抨击朝廷的决议,若不能将这些人彻底制服,以后必为心腹之患,明年的科考恐会生乱!”
长孙无忌也收回心神,说道:“是啊陛下,因为今年科举考试推迟了一年,导致学子们多有怨言。”
“特别是关中一带,甚至传出朝廷想废除科举考试的流言,若不加以制止,唯恐引起帝国的动荡。”
李二陛下冷哼一声,脸色有些阴沉,他当然知道这里面的厉害关系。
这些故意制造的谣言的人,都是一些世家的子弟罢了。
如果实行新的科举制度,这些人便要与寒门学子共同竞争岗位。
相比以前随便参加科举考试就能获得官位的舒坦日子,这简直就是从他们口中夺食。
与其说是这些学子造谣言,还不如说是世家在后面推波助澜。
要怎样才能让这些高高在上的世家闭嘴,即使李二陛下作为皇帝也是头疼的很,并没有想出好的方法。
总不能以杀了事,治国可不是行军打仗。
心里无奈的李二陛下随即看向了房玄龄,他想看看这位谋略出众的宰相是否有解决的办法。
房玄龄此时忧心忡忡,微微一叹,说道:“陛下,众人悠悠之口,又岂是轻易能够封住的?更何况里面还有一些居心叵测之辈推波助澜。”
“朝廷若是狠狠打击,反而会适得其反,微臣认为,应该找精通科举制度利弊之士来负责宣传和解读,让天下学子知道科举改革的好处,以及朝廷的苦心。”
说完,隐晦地朝着杨帆瞅了一眼。
别人不知道,可房玄龄却很清楚,李二陛下之所以对科举制度做出如此大的变动。
是因为杨帆当时酒后的一番胡扯,虽然李二陛下为了保护杨帆没有说出是谁提出来的方桉。
在房玄龄看来,解铃还须系铃人,还得杨帆这个当事人出来解决才行。
李二陛下当然也听懂了房玄龄的意思,只得狠狠的瞪了杨帆一眼。
当初就是这混小子提出来的,可这小子说一半留一半,根本没有体系可言。
李世民也是结合帝国实际,想了很久才强硬推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