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九十七章 半吊子也能革新(2 / 2)

加入书签

种兵、军人训练,哪一个不是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虽然这些人表面只是护卫,但以后的用途绝对不仅于此。

经过通报,薛仁贵很快从训练场上跑了过来。

此时的他比以前黑了很多,不过面庞却更显坚毅,可能是因为训练穿着短袖。

挺拨的身姿,健壮的体格,发达的肌肉,尤其是隆起的胸肌和腹肌,看上去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结实、高大、有力量。

因为护卫的着装都是按照杨帆的设计统一配备,虽然不是后世军人的橄榄色,除了便于训练,更能显现出一个人的气质。

检阅了一番,当初如同散兵游勇的人如今都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除了身体比以前强壮,人也更自信了。

只是在台上鼓励了几句,这群人如同打了鸡血一般变得嗷嗷叫。

他们清楚是谁给他们如此优越的生活。

杨帆不仅分了房子、田地,每个月还发晌银。

在这里训练,顿顿都有肉,餐餐管饱,而且还是一日三餐。

这样美好的生活,他们以前是从来不敢想象的。

如今有了这样的机会,当然不会放过,因此每个人都拼命的训练,生怕自己落后而被淘汰。

看到训练有条不紊的进行,杨帆并没有过多逗留,而是在薛仁贵的带领下来到了训练基地最深处的冶炼场。

虽然知道古代的炼铁工艺很落后,但是他万万没想到会是如此简陋。

靠着山坡建了一座小房子,房内建有几个竖炉,估计就是用来炼铁的。

炉高只有一米多,底径半米左右,中间部位较粗,两头略窄,外层用水泥围住。

上边有装料口,

燃烧产生的高温穿过炼炉把热量传给炉料,就算是加热过程。

以前从没见过炼铁炉是什么样子,但这不妨碍杨帆一眼就明白其中的道理。

根本用不着学过什么冶炼,只要是有点见识的现代人,稍微有些常识就能看懂。

这玩意实在太简陋、太简单了。

难怪东汉建安年间,曹操下令工匠造宝刀五把,三年才完成,杨帆可等不了这么久。

不过史料记载,灌钢技术不是在南北朝时就已经成熟了么?

想到这儿,杨帆转头对薛仁贵问道:“这是炼铁炉?为啥不炼钢呢?”

薛仁贵苦笑着回道:“没错,这是炼铁炉,这还是花了很大功夫才建成的,炼钢只有朝廷将作监的工匠才懂。如今外面流传的炼铁方法,因为炉温上不去,连熟铁都很难炼出,更不用说百炼钢了。”

打造兵器这种如同造反的事,杨帆当然不想让李世民派工匠过来。

看着堆在一旁的铁矿石,以及炉旁的木炭,杨帆撇撇嘴。

心说,炼钢最起码也要一千五百度左右,这破炉子这么简陋,又用木炭,温度能高到哪里去?

这种条件炼铁都费劲,炼钢就甭指望了。

自己虽然不是学什么冶炼专业,但随便设计也比这强吧。

刚开始还对自己的设计有些不满意,如今看来,即使是半吊子也比这先进多了。

心中不由闷骚的意淫,自己这样一个屌丝,穿越以后居然也有成为高端技术人才的一天。

炼钢、造水泥、烧玻璃,搞不好这些东西能推动历史前进一大步。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什么蒸汽机来着,等时机成熟,自己可不可以也搞一个。

反正这玩意没什么太高的技术含量,只需要把钢技术搞成熟,也不是不可能。

要是自己搞出一台蒸汽机汽车,不知会不会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呃,这有些想远了!

拍了拍脑门,让思绪回到了现实中来。

还是想想怎么解决炼钢的问题吧。

叫人拿来纸笔,现场把炼钢炉的设计以及焦的提炼方法给写了出来。

至于能否成功就看工匠慢慢试验了。

当王玄策与薛仁贵两人看完杨帆的设计,除了惊讶就是一脑子雾水。

这炼钢炉看起来很大,比眼前的炼铁炉大了十倍有余。

而对于炼焦的方法更是懵逼,他们当然知道石炭的存在。

在他们的眼中,石炭可是会致命的,很容易发生中毒。

“先把石炭烧一遍,再封闭的环境用石炭烧剩下的东西去烧石炭”

这不是脱裤子放屁,多费一遍劲的事儿?

难道这真可能炼出所谓的焦来?

两人一脸迷茫,完全不能理解,杨帆当然也不解释。

难道跟一千多年前的古人解释什么是碳元素?

什么叫一氧化碳,什么叫化学反应?

这不是扯淡么,况且,他也只是知道一些理论,根本没有具体操作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