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 处理完毕(2 / 3)
是的,运河上不仅仅有官府漕运,还有民船运输北上的米粮,我们可以拦截下来大量收购!”
明朝大运河以运输征粮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整条运河就没有其他商贸活动。
每年江南的秋收时期,只要不是遭逢到大规模的灾难,粮食都会处于一个供大于求的阶段,从而拉低了米价。
很多大商户就会趁着这个时机,大肆收购便宜的米粮运输到北方售卖。同时冬歇期的农户们,也会选择在这个阶段运粮,赚取些银钱补贴家用。
如果能直接在运河上收购米粮,不但解决缺粮困境,甚至还省去了长途跋涉陆地运输的损耗,可谓一举两得。
不过却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沈忆宸的面前,那就是钱从哪里来?
因为名义上沈忆宸是来治水的,赈灾并不在他的出使任务范围之内。而实际上治水却与赈灾一体,如若处理不好灾情,治水之事根本就无从谈起。
靠着一群马上就要饿死的灾民去大修水利,那不是开玩笑吗?
但朝廷拨付的水利款项,却并没有第一时间到位,佥都御史也没有全权掌控一省财政的权利。甚至某种意义上来说,沈忆宸现在这般指令阳谷县众官吏,都能称得上是越权了。
“阳谷县存银恐怕也不多,支撑不起大肆收购米粮。”
沈忆宸面露难色,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更何况这里数万张嘴。
“东主可用整肃吏政的理由,召集山东布政司官员到阳谷县议政,再由他们去征调各州府存银。只要能撑过这段时期,朝廷户部、工部的水利银就会到位,所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卞和不愧担任幕僚多年,很快就想到了解决之法。既然没有直接权限去调用一省财政,那么就用间接迂回方式达到目的。
权力这东西永远都是自下而上的,只要能拿捏住山东布政司官员,就能让他们听令行事!
“卞先生足智多谋,本官在此谢过!”
沈忆宸拱手向卞和道了声谢,他的这些建议不仅仅是解决了自己难题,往大了说更是拯救了万千百姓,当得起这声致谢。
“东主你错了,是属下要谢你,如若没有胸怀苍生之心,这些建议一文不值!”
言罢,卞和向着沈忆宸深鞠一躬。
赈灾济民之事,根本就不是沈忆宸的任务范畴,而是地方官府的责任,他只需要治水即可。
其他官员遇事避之不及,偏偏沈忆宸冒着巨大的风险肩负了起来,这份公心大义,如何能不让人敬佩?
看着卞和居然还向自己行礼,沈忆宸笑着回道:“卞先生,我们就毋需这般客套了吧。”
“那东主也无需向属下道谢,此乃分内之事。”
“好。”
沈忆宸也不是什么矫情之人,感谢卞和纯粹有感而发,转而把思绪放在了正事上面。
既然要召集山东布政司官员议政,那干脆就玩一把大的,给山东道都指挥使司也下达一道命令,让都指挥使把东昌卫军士给调拨到阳谷县。
明朝地方行政机构是三驾马车并行,互不隶属。分别为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掌管着民政、司法、军事,合称为三司。
都指挥使司负责管理所辖区内卫所,想要调兵并须通过他的谕令。理论上沈忆宸这种佥都御史,是没有权限命令他的,都指挥使只接受五军都督府跟兵部的双重调令。
不过正统朝时期重文轻武可能在中央还不太明显,地方上却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差距,都指挥使是绝对不敢得罪沈忆宸这种京官御史的,接到印信后必然会遵命。
沈忆宸之所以要调拨东昌卫军士,在于他深深明白“枪杆子出政权”的道理。一旦布政司官员们齐聚阳谷县,自己这个佥都御史的身份,面对同样的地方绯袍大员,可能就不像对付县衙官吏那么好用了。
.
到时候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亲力亲为,靠着苍火头这十几个人,很明显人手不够。
山东道不像京师,沈忆宸没有任何熟识的武将人脉,相比较起来在运河上遇到的东昌卫运军,还能勉强算得上有点交情。并且自己对他们也称得上有恩,相对更容易获得忠诚。
有了想法方向,沈忆宸没有丝毫迟疑,直接就在河湾处拿出笔墨书写调令,并且盖上自己佥都御史的正印。
然后把这些印信交给了苍火头,让他前往驿站传令用换马加急的方式,送到省城济南府的三司。
目送苍火头离去,沈忆宸同时还看到了远方,有着一长串的马车正朝着河湾处驶来,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从县衙运来的米粮。
果然没过多久,王能就先行骑着一匹马来到了沈忆宸的面前,跳下马禀告道:“沈公子,小的已经与姜县丞把衙门里面的存粮都运了过来。不过数量不多,就算熬制米粥也只仅够三五天之用。”
“先起锅熬粥吧,其他事情以后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