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03章 东坡肉的做法(1 / 1)

加入书签

东坡肉是一道传统的浙菜,以其色泽红亮、肉质酥烂、味道醇厚而着名。下面是一种常见的东坡肉做法:

**材料**:

- 五花肉 500克

- 生姜 几片

- 葱 1根

- 冰糖 适量

- 黄酒 适量(约半瓶)

- 老抽 适量

- 生抽 适量

- 八角 2-3个

- 桂皮 1块

- 香叶 2片

- 水 适量

**步骤**:

1. **准备五花肉**:选择带皮的五花肉,将其清洗干净,切成大约4厘米见方的块。

2. **焯水**:将切好的五花肉块放入冷水锅中,加入几片生姜和一根葱,大火烧开后撇去浮沫,然后捞出五花肉,用温水冲洗干净。

3. **煎制五花肉**:在锅中加入少量油,将五花肉皮朝下放入锅中,小火煎至皮面金黄酥脆,然后翻面煎至肉块四周都略微焦黄,取出备用。

4. **炒糖色**:锅中留少许油,加入适量冰糖,小火慢慢熬化成红色糖浆。

5. **炒肉**:将煎好的五花肉块重新放入锅中,加入足够的黄酒(可以没过肉块),加入适量老抽和生抽调色调味,加入八角、桂皮、香叶等香料。

6. **炖煮**:将锅中的肉和调料转移到砂锅或者高压锅中,如果使用普通锅,需要加水没过肉块。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如果是砂锅,需要炖煮1.5-2小时,如果是高压锅,大约需要30分钟左右。

7. **收汁**:待肉块炖至酥烂后,取出肉块,去掉香料,然后将汤汁过滤,倒入锅中,大火收汁至浓稠,期间可以用勺子不断舀取汤汁浇在肉块上。

8. **装盘**:将收汁后的东坡肉块整齐摆放在盘中,淋上剩余的浓汁,撒上葱花即可上桌。

东坡肉的制作关键在于火候的掌握和调料的搭配,尤其是炖煮的过程需要耐心,以确保肉质酥烂,味道醇厚。

东坡肉和红烧肉都是中国传统名菜,它们在烹饪方法和风味上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明显的区别。以下是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异:

1. **起源和历史**:

- 东坡肉:起源于北宋时期,据说是由文学家苏轼(苏东坡)所创,故得名。它起源于江南地区,特别是杭州一带。

- 红烧肉:红烧肉的历史更为悠久,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它的起源并不明确,但在中国各地都有类似的做法,因此很难确定其确切的起源地。

2. **烹饪方法**:

- 东坡肉:通常是将五花肉先焯水去腥,然后整块或切大块煎至表皮微焦,再加入黄酒、酱油、冰糖等调料,用文火慢炖至肉质酥烂。东坡肉的炖制过程中,黄酒的使用量较大,有时甚至可以不用水,只用黄酒炖煮。

- 红烧肉:红烧肉的做法多样,但基本流程包括将五花肉切块后焯水,然后煸炒至表面焦黄,加入酱油、糖、料酒等调料,加水或高汤炖煮至肉质软烂。红烧肉的炖制过程中,水的使用量较多,且通常会加入更多的糖以形成红亮的色泽。

3. **风味特点**:

- 东坡肉:以其肉质酥烂、肥而不腻、酒香四溢为特点,味道偏甜,色泽红亮。

- 红烧肉:红烧肉的味道偏重咸甜,色泽红润,肉质软糯,口感丰富。

4. **外观和形状**:

- 东坡肉:通常是将五花肉整块或切大块烹饪,成品保持较大的肉块形状。

- 红烧肉:一般是将五花肉切成小块烹饪,成品为小块肉丁。

总的来说,东坡肉和红烧肉虽然都是以五花肉为主料,经过炖煮而成的菜肴,但在烹饪技巧、风味特色以及文化背景上各有千秋。两者都是中华美食文化的瑰宝,深受人们喜爱。

东坡肉之所以广受欢迎,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分析:

1. **历史文化因素**:东坡肉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与宋代文学家苏轼(苏东坡)的故事紧密相连,这使得这道菜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增加了人们对其的好奇和兴趣。

2. **独特的烹饪工艺**:东坡肉的制作工艺讲究,采用慢炖的方式,使得肉质酥烂,肥而不腻,这种烹饪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取肉类的鲜美和营养,使得成品口感极佳。

3. **口感与风味**:东坡肉的肉质酥烂,入口即化,肥瘦相间,既有瘦肉的紧实又有肥肉的香滑,加上特有的酱香和甜味,使得这道菜的风味层次丰富,令人回味无穷。

4. **营养价值**:五花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经过长时间的炖煮,脂肪部分变得柔软,易于消化吸收,同时也减少了油腻感,对于喜欢肉类食物的人来说,东坡肉是一道既满足口腹之欲又能提供能量的佳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