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四章 政治体制(1 / 2)
〖中〗国对〖日〗本的控制,不仅仅是在经济上,而是在各个层面上。 一九四二年,在全面占领〖日〗本之后,中**方就组建了“军事占领与管制委员会”由陆海空三军各派遣一名上将组成了“三人小组”再安排陆海空三军的高级军官,专门负责管理占领事务。 该委员会一直运作到一九四三年底,才由〖中〗国政府筹建的“〖日〗本占领区管制局”接替。 事实上,这也是一个军事管制机构。 不同的是,管制局的主要机构是一个中日协商委员会。虽然在该委员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中〗国政府派来的行政官员,但是从占领区选拔出来的〖日〗本代表也具有一定的发言权,而且能够参与占领区内的管理工作。 到一九四四年中期,〖日〗本临时政府成立了。 当然,这是一个傀儡政权。 该政府的主要官员不是通过选举产生的,而且也只有行政机构,没有更加重要的国民议会。该政府的主要工作,就是协助〖中〗国驻军维护社会秩序,去做一些驻军不能做、或者是不便于做的工作。 到一九四四年底,〖日〗本临时政府组建了第一个强力机构,即〖警〗察部门。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日〗本改变被占领国身份的第一步。 当时,中**方坚决反对让〖日〗本临时政府组建〖警〗察部门,认为驻军的主要任务就是维持社会治安。只是,军方的高级将领也早就认识到,用驻军去维持社会治安的成本与代价太大了。 要知道,驻军是军队,而军队的本职工作并不是维护社会治安。 别的不说,让驻军开着装甲车去城市里巡逻,每天烧掉的燃油就让军风很是心疼,而转为让〖警〗察来执行这样的任务。成本明显要低得多。 更重要的是,〖日〗本临时政府的〖警〗察是〖日〗本人,而不是中**人。 说白了,这些〖日〗本〖警〗察能够得到更多〖日〗本人的认同。 当然,要想当上临时政府的〖警〗察,必须经过极为严格的政治审核,此外还必须具备一些基础条件。比如没有在旧〖日〗本军队中服役、有完整的家庭(最好有子女)、有相对固定的社会关系、年纪在二十四岁到三十六岁之间,而最终要的是不能有**倾向。且没有参与过任何反叛行动。 经过严格的筛选,第一批〖日〗本〖警〗察有一万五千人。 这些〖警〗察,全部被安排在大城市里。 在正式上岗之前,他们都经过了由中**方安排的严格培训,掌握了使用轻武器的基本能力,而且在长达半年的训练中,被灌输了许多亲华思想。总而言之。每一名〖警〗察在正式穿上警服之前,都必须深刻的认识到,旧〖日〗本帝国发动的是一场侵略战争,数千万〖日〗本民众为帝国的军国主义分子承担了苦难,〖日〗本必须改变,必须放下侵略他国的思想,只有跟〖中〗国和平相处,才能够富足强大。当然,最重要的是,中**队不是侵略〖日〗本。而是把〖日〗本人民从军国主义的深渊中拯救了出来,而且正是中**队帮助〖日〗本民众获得了真正的〖自〗由,让〖日〗本民众不再受到蒙蔽与欺骗。 显然,这是洗脑。 在此之后,这些人员才会被安排到工作岗位上去。当然,中**队会为其配发必要的自卫武器,主要是手枪,以及少量冲锋枪。配发给〖日〗本〖警〗察的每一支枪械。乃至每一发子弹都做了备案处理。 可以说,在大战期间,〖中〗国驻军对〖日〗本〖警〗察的枪支管理极为严格。 没过多久。这支并不被中**方看好的〖警〗察部队就在维护治安的工作中做出了极其显著的贡献。 到一九四五年底,〖日〗本〖警〗察已经是各大城市的主要治安力量了。 当时。在〖日〗本的主要大城市,〖中〗国驻军的日常巡逻规模降到了最低限度,只在必要的时候派遣军队去协助〖警〗察〖镇〗压叛乱分子。大部分时候,〖中〗国驻军都驻扎在城市郊外,并不参与城市的治安工作。 也正是如此,在一九四五年底,中**方才把驻日军队的兵力减少到了五十万。到一年之后,驻军规模缩减到了三十五万。到战争结束的时候,驻军规模降到了二十万。大幅度减少驻军,节约了大笔军费。 〖日〗本的战后重建开始之后,恢复〖日〗本的政治体系也提上了议事日程。 只是,这是一个更加敏感的话题。 当时,在〖中〗国国内,是否在战后赋予〖日〗本**地位,存在很大的分歧。 一九四二年初,就有议员在国民议会上提出,〖日〗本做为最主要的战败,没有必要在战后成为**国家,〖中〗国完全有理由、也有必要吞并〖日〗本,以求一劳永逸的消除后患,避免在数十年后再度爆发战争。 显然,这种观点在当时很有市场。 可以说,有此观点的不仅仅有国民议员,还有很多民间人事。 为了证明〖中〗国吞并〖日〗本的合理性,一些学者翻出了〖日〗本的历史,认为早在唐代,〖日〗本就是〖中〗国的附属国,而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