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 “老钱”的口子(1 / 4)
有句话叫“一部民国史,半部在浙江”,其实说的不是搅风搅雨的江浙财团,而是浙江文人,浙江籍的文化人占据了民国时期文化界的半壁江山,也在教育界呼风唤雨。若要说到政治,“一部民国史,半部在宋家”这个说法会更确切一些,很长一段时间,民国的政治其实是围绕宋家为中心而展开。
宋家的政治风眼不是当了十来年财政部部长的宋子文,不是委员长夫人宋美龄,也不是宋庆龄,而是宋霭龄,宋大姐。
宋霭龄有中国第一位女留学生之称,中学时期就读美国佐治亚州梅肯市的卫斯理安女子学院,宋霭龄不仅成绩优异,在音乐和表演方面也很有才华,1910年毕业后,美国媒体纷纷预言,年轻的宋霭龄在美国学习了丰富的知识,回国后定将成为总统夫人。
她本来,似乎真有可能成为总统夫人。
回国后,一开始宋霭龄在父亲的华美印书馆工作,之后被推荐去担任同盟会司库秘书一职,她负责的工作主要是募集资金、登记造册、收支绘图等。
1911年12月,宋父的挚友、流亡海外的孙中山回到上海,在宋父的推荐下,她开始担任孙中山的英文及行政秘书,孙在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宣言誓词,其英文稿就出自宋霭龄之手。
秘书工作繁重而琐碎,但宋大小姐记忆力极强,处事果断妥帖,多麻烦的事情经由她手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她也因此受到孙中山的大力赞扬:“您推荐的秘书我非常满意,可以说是美国式的高效率。”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风起云涌、瞬息万变,孙中山卸任临时大总统后,于1913年7月发动讨袁的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东洋,宋父由于与孙中山过从甚密,也不得不举家逃往东洋避难。
而在东洋,依旧是由宋霭龄照顾孙中山的饮食起居。
孙中山在感情方面的操守,似乎大概或许一定不咋地,宋霭龄有知识、有文化、有脑子、有样貌,十之八九会走进孙中山心里。
宋霭龄呢,大概对孙中山也有爱慕之意,然而,宋大小姐大概是一个理智并现实的女人,觉得孙中山所图之大事难以成功,无法给她稳定的生活,于是听从了宋父的劝阻嫁给年轻才俊孔祥熙。
孔祥熙在俄亥俄州欧柏林学院念的本科,在耶鲁念的硕士,1907年一毕业,回老家创办了铭贤学堂。
铭贤学堂是欧柏林大学资助开办,以记念六位欧柏林学生志愿传道团的传教士,但款子是孔祥熙主动申请的,事也是他提议要办的,他这么做既讨好了学校,也实现了借鸡生蛋。
国人历来重视师承渊源,门生故吏,一向都是重要的人脉资源。
铭贤学堂一开始是小学,后来增设了四年制的中学班,之后又扩充了大学预科,在培养出不少优秀学生的同时,也为孔祥熙日后在政坛上的发展提供了班底。
孔祥熙聪明,宋大小姐也不遑多让,由于师资力量薄弱,两人婚后,宋霭龄去铭贤学堂亲自授课,她主讲英语,有空时便到学生家中进行家访,解决学生家庭的突出问题,这些举动,令夫妇俩受到学生的极大尊敬,在地方上获得不少声望。
果然站得高才能被看见,孔宋的事迹被传到时任山西督军兼高官阎锡山的耳中,被他聘为参议。
说是参议,其实就是翻译,山西作为民国初期的模范省,经常有驻华的各国公使前去参观,孔祥熙一点不觉得自己大材小用,他尽心尽力招待外宾,一边将参议工作当作自我展示的平台,令阎锡山亦十分满意。
之后不论是成立戒毒会,向华洋义赈会借贷100万美元,用以工代赈方式修筑晋西、晋东两条公路,救济山西大旱的灾民,都为孔祥熙带来了良好的口碑,一时之间,孔祥熙声名鹊起,金光闪闪的仕途也向他递来了橄榄枝。
1922年,经好友王正廷举荐,孔祥熙任“鲁案”督办公署实业处长,协助王正廷办理收归被东洋独霸的胶东主权等事宜交涉活动。这是孔祥熙第一次正式出任当时北洋政府的官员,并由此步入仕途。
宋霭龄嫁给孔祥熙,可称得上是强强联合,相似的成长曲线,同样的留学背景,都具有敏锐的商业和政治嗅觉。
门当户对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对婚姻的影响的确非常重要,在夫妇俩几十年的携手同行中,老孔没有搞出什么绯闻,宋大小姐亦稳定而强势地主导着整个孔家的兴衰,乃至整个宋氏家族的走向。
在政治方面,宋霭龄推动宋庆龄和孙中山走到一起,更是一手策划了宋美龄和老蒋的姻缘。
1922年,孙中山在上海法租界莫里哀路举办了一场晚会,老蒋邂逅了时年二十五岁的宋美龄,他顿时被风姿绰约的宋三小姐迷住。
宋三小姐从小就崇拜英雄,那会儿老蒋给人的形象是热血青年,很是办了一些漂亮事,两人互相吸引,王八看绿豆,对上眼了。
老蒋托孙中山做媒,老孙头很痛快地应承了下来,在他看来,这个刚刚在六月间与他在永丰舰上共同抵御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长达42天的年轻人勇敢果决、忠心耿耿、才貌双全,配给妻妹并无不妥。
至于三妻四妾,老孙头其身不正,自然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