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十一章 翻车(1 / 2)

加入书签

初听好像措辞粗鲁,只是夸赞皇太子妃,仔细琢磨,老朱以孝治国,加上对于儿孙的期盼,这一波舔的真是出神入化,众人自愧弗如。

孝治天下是明朝的基本国策,国策就需有人来执行,而这些执行者就是国家官员,他们绝对不能孝行有亏,这就跟科举制关联上了。首先,科举选出来的人才那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成为国家统治阶层的一分子之后,直接参与国家政策的执行。

朱元璋认为“民安则天下安”,为此他提出孝治天下。出身贫寒的他,十五岁就父母双亡,但他始终不能忘掉父母,只能通过祭祀来缓解思念之情,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感觉,朱元璋深有体会。当了皇帝之后,更是每个节日都会在奉先殿祭祀,大行孝道,他还让人绘制《行孝图》来教育子孙。

马皇后薨逝之后,葬入他修建在南京紫金山的陵寝,朱元璋封她谥号“孝慈高皇后”,故而这个陵墓叫“孝陵”。孝陵之名,取意于谥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

朱元璋自己尚且如此重孝,手下的官吏更不能搪塞了,所以非常重视考生资格的认证。如果通过选举参加考试的人后面德行有亏,尤其是被传出不孝,那就会对国家造成极大的影响。上面的官员只有以身作则才能有立场,更好的去要求别人。所谓“欲正人者先正己”,就是这個道理。

郑雄所作的这首词或许有些不当,但是绝对不会因此被治罪,这要是治罪,那就是打自己的脸了。

果不其然,郑雄和吴伯宗,郭翀所做的诗词很快被摆上了老朱的跟前,未来的锦衣卫头子毛骧递上了诗词,便退了下去。

“来,都来看看这新科状元和这郑雄的大作。”

吴伯宗的诗词有些装,关键是拍了马屁,郭翀的诗词就是纯纯的拍马屁了,众人不置可否,称赞就对了。

直到郑雄的诗词被读出之后,就有些两极分化了,老朱和一众淮西勋贵都是大老粗,对于这有些粗俗的诗词感觉到了一个意思:未来的皇孙很孝顺。常家作为淮西勋贵的一份子,淮西勋贵也与有荣焉,皇孙还没出世,名声却也能随着这首诗流传天下。

不喜欢的那就是正统文人这一类,如宋濂就带有批判的说道。

“这首诗虽然隐含深意,与陛下以孝治国的概念不谋而合,但是词语措辞终究落了下成。”

听到宋濂的说辞,一众淮西勋贵不乐意了。

“好你个宋老儿,这首诗我们这些大老粗能听懂,难道这说陛下将来的皇孙孝顺懂事,你不认同吗?”

宋濂只是评价了一番,没想到捅了马蜂窝,被这些人反将了一军,忙开口解释。

“陛下,微臣没这个意思,微臣只是觉得措辞不当,完全可以不用这么粗鲁。”

老朱只是淡淡的一笑。

“无妨,咱恕你无罪,这郑雄不光能把这小小的惠民药局做大,这作诗也有一手吗,咱未来的孙子必须要孝顺。传朕的旨意,通通有赏。吴伯宗、郭翀献诗有功,赏锦五匹,郑雄这首诗瑕不掩瑜,孝为百善之先,欲治人先正心,百官当以孝行为持身之本,赐郑雄锦二十匹,以为嘉奖。”

唐伯虎的诗喜欢的很喜欢,两极分化严重,还好老朱显然不在意这些,或许老朱也是属于这类人,文化水平有限,所做的诗词也是直来直去,对郑雄不偏不倚。

比如老朱的这首诗。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犹血腥。

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大哥不说二哥,在老朱眼里,虽然水平比自己差点,但是一个孝字足以。

赏赐传了下来,从赏赐的数量来看,看得出大佬们更认可郑雄,这一局显然被郑雄拿了头筹。

这当然不能服众,论辞藻郑雄的水平显然不能令人信服,进士中走出一人。

“下官林鸿,有一首拙作,还请提领指点。”

《与黄一秀才辈雨夜浮亭小集忆郑二》

“香炧灯残意万重,与君共忆远游踪。

尺书不到经春雁,樽酒相逢话夜钟。

风动栎枝翻暗鹊,雨深沙井响鸣蛩。

自惭浅薄谁招隐,尚掩丘樊学卧龙。”

一首终了,一众捧场王叫起了好,郑雄脸色古怪,我就站在你面前,你竟然要忆我,呸呸呸。

“在下郑雄,家中行二,我没你这朋友,麻烦换一首。”

林鸿差点一口老血喷出,不要脸,众人听了郑雄的话语,一脸怀疑的看着林鸿,就差在说:你怕是个老六吧。

“提领说笑了,这是下官的好友,跟提领没有关系,提领若是指点不了下官,可以认输。”

“那就好,本官指点不了你,一首拙作奉上,大家品鉴一二。”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

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

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空气突然安静,一双双眼镜在郑雄和林鸿之间扫来扫去,这么赤果果毫不掩饰吗?不经意间仿佛吃了个大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