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敬酒不吃吃罚酒(1 / 2)
见饥民们安静了,刘升才接着道:“没家口的人也会赈济,但必须后赈济,这是我义军的规矩!
另外,都仔细听我讲排队的规矩——十户一组,从城门楼下开始排起。
同一组内,牵头的一户站最前面,其他九户正对着城门依次往后站。
第二组站第一组西边十步外,如第一组,十户人家正对着城墙一次往后站。
如此,其他组都沿着城墙,一组组地往西边排!
一组人都领了粥,便一起去东边,按组重新扎营。
明日放粥也是如此规矩,所以每组的组长需管理好组内各户,不得生乱!
稍后我会派人出城维持秩序,讲解排队领粥的规矩。现在,所有人都退到百步之外!”
这一次,没哪个饥民敢不听话,都乖乖地退到了百步之外。
随即,刘升让30名亲军刀牌手出城,负责维持秩序,讲解排队规则。
10名火枪兵安排在城门楼上,其余20名火枪兵在城墙上向西巡查,需要时开枪震慑插队的,乃至配合刀牌手击毙故意引发混乱之人。
30名刀牌手出城后,城门关闭。
饥民在刀牌手的引导及震慑下,开始按刘升所定规矩排队。
大半个时辰后,第一批十個大锅的小米粥煮好,终于开始放粥。
刘升原本想到南城门外,依法照办。
但见不少饥民从南边赶来东边,又担心同时开两个城门会给义军带来太大守御压力,便改了主意,只在东城门处放粥赈济饥民。
赈济饥民的同时,刘升叫来了王大路,让他领着几个县衙的书办,给饥民登记造册。
为了不耽搁施粥,只登记最简单的信息。
如:户主姓名、年龄,籍贯,家中其他人姓名、年龄。
都是问几句就能记录的信息。
就这样,在义军占领确山县城的当天下午,对城外饥民的赈济便有条不紊地开始了···
太阳下山后。
从城中大户家征购的钱粮也都入了县衙库房。
刘升亲自查看后,便听安骏禀报从四组吏书那里汇总的账目。
“启禀首领,此番共计征得粮食两万八千石,白银六万八千两。
其中城东李功章家出钱粮最多,出粮两千石,白银一万两。
首领请看,这是各家出钱粮的具体账目。”
刘升翻看账目之后,问:“这城东李家是可是县城中最富的?”
负责征粮的吏书也都在旁候着。
刘升询问,安骏一时不知,便看向这群吏书。
李典吏当即过来答道:“回首领,县城内唯周、吴、李、郑四大家有田地万亩以上。
论富裕城东李家最多排第三、第四,周家、吴家的钱粮都比李家多,郑家也不差李家多少。”
刘升重新看了下账目。
发现周家才出粮一千五百石,银一万两。
吴家只出粮一千石,银八千两。
郑家则出粮一千石,银五千两。
账目上剩余的几十家,所出钱粮都没超过这四大家。
刘升抬眼看李典吏,问:“县城内开粮铺的是那几家?”
李典吏低着头,道:“回首领,以前主是张家、周家,三个多月前张家一时断了粮食来源,生意缩水,吴家便也参与进来。”
“这县城张家和明港张家什么关系?”
“据说是明港张家支脉。”
听到这里,刘升合上账本,问:“你是哪房典吏,叫什么名字?”
李典吏头更低了,“回首领,俺叫李允中,是户房典吏。”
“你今日征得钱粮多少?”
“俺认得的大户多些,故征得粮食一万五千石,银两万六千两。”
刘升道:“今日征粮之事,你们办得勉强合格,但还不足以让我满意。
明天上午你们再去各大户家征一次,告诉他们,若再吝啬粮食,我可就真的不会客气了。”
“是。”李允中苦着脸答应。
回到县衙正厅,刘升大概算了下。
城外饥民确实超两万,以养他们半年来算,至少需要六七万石粮食。
所以,明日如果吏书们没能征得足够的粮食,他确实不会客气。
想到这里,刘升对随行的马金水道:“去将刑房、工房吏书,还有罗典史、钱主簿,都带过来。”
“是。”
马金水应声带着几名亲军离去,很快便将罗怀玉等一干人都带来了。
确山县衙佐贰官中没有县丞,只有主簿,名叫钱运生,是个五十多岁的举人。
这位原本躲在家里,却被蔡文鼎等供出来,和其他藏在家中的六房吏书一起义军“请”到了县衙。
刘升先对钱运生道:“钱主簿,麻烦你明日带着工房吏书,将县城里的各类工匠和他们的家人都请到县衙这边来。”
钱运生也是个贪生怕死的,闻言先点头,随即又道:“刘首领,俺们怕是需要一些个衙役当帮手。”
“今日逃走的衙役应该还有藏着的吧?明日你们自己去找就是了。”
钱运生见刘升面色不善,不敢再讲条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