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百六十三章 迎难而上(2 / 2)

加入书签

现在停火,显然不大现实。在获得了优势之后,俄罗斯肯定不会在谈判桌上让步,甚至不会像之前承诺的那样,把半个北方四岛归还给曰本。再说了,曰本已经用行动拒绝了由俄罗斯提出的停火要求,再主动放下身段,向俄罗斯提出停火要求,与向俄罗斯乞求停火有什么区别呢。
曰军必须有所作为!
事实上,在俄罗斯宣布派遣“库兹涅佐夫”号航母战斗群前往太平洋之前,曰军就开始着手准备。
当时,曰军已经获得了俄军航母离开北方舰队母港的情报。
曰军要做的,就是提高空军的对海打击能力,让更多的战斗机、以及航程更远的巡逻机具备发射反舰导弹的能力。
改装战斗机的意义并不明显,毕竟曰军的战斗机并不多,还得用在制空作战上。
更重要的是,大部分战斗机的航程都不够远,挂上反舰导弹之后,更加无法攻击上千公里外的舰队。
只有改装巡逻机,才能让曰军在短期内获得有效的对海打击力量。
这个重任,落到了由曰本自制的p-1反潜巡逻机身上。
作为一种曰本自行研制,在战术运输机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反潜巡逻机,p-1的飞行速度比p-3c快得多,航程也稍微远一点,不足的是续航时间短得多。所以在执行反潜巡逻任务时,p-1的表现不如p-3c。在曰军的作战序列中,p-1的主要任务是反潜攻击,即在p-3c发现潜艇之后,由p-1前去完成攻击,或者是补充p-3c攻击能力上的欠缺,增强对敌方潜艇的打击力量。
曰军选择改装p-1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即这种巡逻机完全由曰本生产,因此曰本企业能够非常方便的为其升级火控软件,使其能够挂载反舰导弹,执行制海作战任务。而从美国引进的p-3c,需要获得美国的授权,才能升级火控软件,此外还得从美国采购空射型反舰导弹。
在“库兹涅佐夫”号进入西太平洋的时候,至少有二十架p-1完成了改装。
随后,又有十来架p-1获得了发射反舰导弹的能力。
如此一来,曰军最多能组织三十架p-1,在一次攻击中发射两百多枚反舰导弹。只是要想达到这个最大限度,曰军还得在指挥控制系统上下功夫,特别是在火控通道,以及战术侦察上。
相对而言,指挥系统上的问题最大。
虽然曰军有不少e-767与e-2c,但是这两种预警机以对空为主,对海探测能力与探测距离都比较有限。更重要的是,p-1上没有与预警机对口的数据链,也就无法充分利用预警机提供的战术情报。
没有有效的指挥,组织三十架巡逻机发起攻击,显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要知道,这三十架巡逻机不可能部署在一座机场上,也就不可能同时起飞,不可能沿着同一条航线飞向目标,在发射导弹的时机上就难以做到同步。对付航母战斗群,如果无法进行饱和攻击,效果肯定很有限。
至于侦察,还比较好解决。
f-22j换上侦察装备,就能成为理想的侦察机。
面对这些困难,曰军只能迎难而上。
站在曰军的立场上,已经别无选择。更重要的是,在曰军看来,“库兹涅佐夫”号航母战斗群的防空实力并不强大,只要组织起一次有效攻击,让三十架巡逻机成功发射导弹,就有很大的把握重创俄军舰队。
至于能否击沉“库兹涅佐夫”号,曰军不抱多大希望。
毕竟曰军反舰导弹的威力都不是很大,也不是为了打击航母设计的。只要能够重创“库兹涅佐夫”号,迫使其返回港口就行了。
随着俄军舰队转为向北航行,曰军的作战准备也全面展开。
为了掩饰战役企图,曰军进行了分散部署,那些具备制海作战能力的巡逻机编入了反潜巡逻机部队,而担任掩护与侦察任务的战斗机也分别部署在几处基地里面。
(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