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义务教育(1 / 3)
“西乡隆盛?”
瞥了眼其姓名,朱敦汉心头一动。
难怪那么激进,鼓噪大力发展海军,原来是岛津藩的日本武士,历史上明治维新的人物。
同时,这老小子还如同儒家那样,竖起解放墨西哥,驱逐法夷的旗帜,让自己站立在道德高地。
不过,百年海军不是假话。
如果全靠买船,那建个屁的海军,一如北洋水师,给英国搞税收。
所以,只要在陆军上面给法国人痛处,他必然会退却。
西乡隆盛一门心思的都在策论上,丝毫没有注意到身后有人在观看。
而在他不远处的太久保利通,立马就看到了魏王的身影,笔墨为这一颤,差点就毁了手下的纸张。
他忙收敛心思,投入到策论之中。
与一门心思用于海军的西乡隆盛相反,他虽然也觉得吞并墨西哥是魏国强国基础,但内政上却同样不容疏忽。
这些时日以来,他与西乡隆盛在魏郡走了一大圈,感慨颇深。
税制的不完善,教育的不完善,同时政治建设上仍旧有不少的毛病。
政治革新,外加军事征服,才能推动魏国的强盛。
朱敦汉摇摇头,离开了西乡隆盛,旋即继续四处巡查起来。
太久保利通的那则内政外军的策论,他也看了,老成谋国之言。
突然,他又看到了一上好的策论,一看名字,郑观应。
二十三岁,广府人士。
长脸,还留着些许的双下巴,证明其殷实的家产。
“这名字怎么那么眼熟?”
朱敦汉嘀咕了一声,旋即就见后者瞥见了他,瞳孔微缩,拱手就拜。
朱敦汉则摆摆手,让他继续答题。
瞥着策论,朱敦汉这才明白其想法。
与那两个日本人不同,郑观应属于秦学子弟,教化蛮夷自不必提,更是着重强调廉政,扶持民商,杜绝皇商的重要性。
甚至提出,垄断为商业之弊,藩廷应当让百姓自由竞争,适者生存,而不是偏袒那些皇商进行垄断。
这小子意气风发,甚至言语某国皇商势大,重创民间商业,肆意妄为。
“太年轻了!”
朱敦汉离开了考场。
这时候,整个殿内的氛围为之一松,所有人这才加班加点地努力起来。
魏王在那里,他们下笔都犹豫了。
“殿下!”
在偏殿中,几位宰相们已经等候多时。
他们知道这场殿试对于魏王来说只是点心,些许的好奇心罢了,最关键的还是政事。
而这是他们商讨的,与科举制度有些许的关联,那就是殿试。
毋庸置疑,工业化最重要的就是熟练的工人,以及那些发明家了。
而科举制度是选官制度,自然无法大量的制造工人。
这时候,学校的重要性就突显出来。
这不是县学,或者府学太学一类的,而是专门为工厂培育工人,为整个社会输送牛马的技校。
同时,借着这个契机,朱敦汉也有意识的普及文化,提高整个魏国的识字率。
普通人书读的越多,才能提高整个魏国的竞争力。
“臣议,可在各县设立小学,郡设立中学,再到邺城设立大学。”
说这话的,是一直在外奔波的礼曹参判黄诩。
“譬如普鲁士,就实行义务教育,培育了大量优秀的士兵,这就如世祖皇帝设立随军学堂一样。”
“拥有识字的士兵,才会成为精锐的部队。”
“而设立这些学校之后,不仅能够培养合格的工人,才能培养合格的士兵,而不需要再回到军中进行培训,简直一举两得。”
说着,黄诩继续道:“而大明之所以落败,就在于大学不同。”
“大学与太学有何不同?”
钱新德忍不住问道。
黄诩也不怵,直言道:“大学不教科举之道,而阐述为人之本,以及各种技能知识,如医术,天文之道,地理,数学,历史,律法,蒸汽机一类的。”
“培养的都是专才,而非全才。”
“这倒是于太学不冲突!”
钱新德点点头,然后意味深长道:“可是不讲儒学,到头来岂不是要培养那些乱臣贼子?”
“既然没儒学,神学也不应该有吧!”
黄诩为之一怔,他没有反驳。
龚橙则附和道:“儒学乃立身根本,导人向善,若是不学怕是不成体统,还得加上四书五经才成。”
左宗棠则点点头。
他虽然是武人,但到底也是儒家出身。
朱敦汉微微一笑。
他当然明白黄诩的想法,通过学校加强耶稣会的影响。
而排斥儒学,则是必做的。
因为儒家远敬鬼神,学了儒家思想,对于耶稣基督自然就没有那么虔诚。
不虔诚的信徒,可谓是鸡肋。
这点私心,实在是太正常不过了。
瞧瞧大明,那些读书人有几个是虔诚的信徒,都是一群利己主义者。
魏王同意了他们的想法:“那就加上国文一课吧!教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