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60章 以我之道,还施我身(2 / 3)

加入书签

诸葛瑾说这些,也算是自我检讨了一下。

他是真没想到,自己当初算计黄祖的借口,能被周瑜还施彼身。

如果自己反驳,那就是自己双标了,站不住脚的。关键刘备也是爱惜名声之人,不愿意全靠蛮力、兴无名之师。

看来自己的智谋,跟真正全知全能的神,还是有差距的。

脱离了对历史的先知先觉后,全靠大脑算力对架空进程进行后续推演,难免就出问题了。

以后还要继续好好培养二弟才行呐。

好在,刘备肯定不会因为这种小事责怪诸葛瑾。他捋清楚思路后,反而豁达地安慰道:

“子瑜不必介怀,这种事情有什么可自责的?这番攻讦政敌的说辞,虽然是你使用在先,周瑜也未必不能靠自己想到,只能说是英雄所见略同了。

何况周瑜不过是给孙策的扩张提供了一些遮羞的借口,此事能成,关键是曹操希望看到孙策牵制我们。如果曹操不想,周瑜就是再找更多遮羞的借口,曹操也只会看不见!

既然事已至此,孙策拿到了朝廷的授权,我们倒是不好公然明着帮王朗武力抗击孙策了,最多只能是以调停的姿态,希望孙策和王朗和平解决‘收容山越反贼余孽’的误会。

子瑜,你觉得,能不能让子仲那边,派点海船队去,给王朗一些军械物资,以及少数山越出身的丹阳兵援军,帮助王朗拖延,以免孙策太快把王朗消灭?”

刘备这个态度,也算是当前形势下比较优的解了。

或许很多像吕布一样一心想要莽过去的人,会觉得这样太缓。

应该跟打三国游戏一样,不需要外交借口,不需要朝廷大义名分,想打谁就打谁。

但现实世界毕竟不是打游戏,只要衣带诏事件一天不出,汉臣之间的内战就依然得讲规则,不能明着违抗圣旨,这就是建安前四年的真实政治环境。

吕布、袁术是不按规矩出牌的典型,所以他们很快就臭了。

后世很多人形成的刻板印象,其实是因为章回体文学作品往往抛弃了人物弧光,抛弃了角色的成长性,把人的性格、好坏、在一出场时就定死了,但真实世界不是这样的。

看《三国演义的人,会觉得曹操挟天子后立刻就是汉贼了,想要匡扶汉室的人从这时起就不用管圣旨对征伐的授权了。

但事实上直到陈琳写《为袁绍檄豫州时,曹操的很多罪状,才被人第一次梳理串联起来,才让袁绍豁然开朗意识到“原来曹操有那么多不臣之罪,我原来怎么没想到把这些事情通盘评估”,所以陈琳的名声才那么大。

不像罗贯中笔下的世界,陈琳写之前四年,他的观点就已经是天下人的共识了,似乎压根儿不需要陈琳来放这个马后炮。

而刘备那几句表态,诸葛瑾也很快就理解、并且知道该怎么实施了。

说白了就是有名分顾虑的情况下,不能让扬州的汉人军队直接下场。

而如果找丹阳兵以私下里的身份增援、拖延,因为丹阳兵本来就是山越人,而王朗又有“勾结收容山越反贼”的罪名,所以就算被孙策发现,也抓不住刘备的把柄。也不违反曹操那道允许孙策讨伐王朗的圣旨。

当然了,这么做有两个前提,首先刘备手下那些受了朝廷册封官职的知名武将,肯定是不能参与的。一旦参与、并且被孙策抓到,那就穿帮了。

但是,刘备麾下那些没有被朝廷旨意提到过的、只是刘备自己私下里实封的中低层官员,就没那么多顾虑了。这些人来去自由,被发现了也能说是“他们自行脱离了刘备,去投奔王朗”。

就好比20世纪那么多场代理人之间的战争,以及不亮明旗号的私下武装干涉。这种事情诸葛瑾比刘备经验多得多,当然知道该怎么组织最好。

诸葛瑾仅仅略一思索,就帮刘备想到了几个人选:“主公,我看此事,也不能投入太多资源,这样能做成固然最好,做不成损失也不大。只要能帮王朗多拖住孙策半年三个月,就不算精力白花。

王朗退到东冶后,与会稽北部膏腴之地远隔重山。孙策必须走海路至闽江登陆,才能追击王朗。而孙策的水军,此前只擅长江上作战,不擅长海上作战。要出海,他还得另外打造、筹备战船。

因此,只要我们招募一些身份低微、但有实干之才的水军将领,以及擅长抚慰山越事务的文官,加上一些水战军械、战船,资助王朗,王朗就能拖住很久。

这个联络、增援王朗的文官人选,我推荐步骘步子山,他投主公也有两年了,最初半年担任郡从事、后来又当了一年县令、半年广陵功曹。我看他善于笼络抚民,或许可堪此用。”

诸葛瑾这番推荐的说辞,其实也是半真半假。

一方面,步骘这两年虽然没怎么出镜,但他也有扎扎实实学习做官务实,颇有进步。

而且他跟诸葛瑾、严畯毕竟是旧日同学的关系。

这两年里,偶尔有机会来拜访诸葛瑾只在诸葛瑾住在广陵的那段时间有机会,诸葛瑾去豫章、丹阳后就没机会了,切磋学识与执政实务,诸葛瑾看在同学面子上,也会点拨于他。

再说了,步骘往诸葛家跑,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