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16章 君臣同心,议定伐楚(2 / 3)

加入书签

意思。

未曾想,此举非但未能乱曹操之心,居然帮助对方下定决心推行科举。

面对如此结果,周琦倒也并不后悔。

废除科举制乃大势所趋,仅凭周琦一人很难做成此事,有了曹操的加入,如果袁绍仍旧抱着察举制不放,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赵国境内不得志的寒门士子,必会蜂拥朝着楚国而来。

从短期来看,袁绍的确能够受到世家的拥戴。

不过就算没有科举制,袁绍仍旧乃是世家的首选目标,周琦、曹操对于世家的吸引力,本就没那么高。

科举制的出现,只不过让世家更加偏向于袁绍罢了。

从长远来看,寒门的人口基数要远远超过世家,楚国境内已经开始大规模推行造纸术与印刷术,这种技术并不难,赵国、关中、徐州也在逐渐推行。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口基数更大的基层,必然会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数之不尽的人才。

到了那个时候,锐意革新的楚国就会越来越强盛。

反观抱残守缺的赵国,势必会逐渐走向衰落。

此乃大势,亦为阳谋。

除非袁绍在那天尚未到来之前,就提兵南下,一举扫灭楚国。

赵国,邺城,皇宫。

袁绍看着自楚国与关中传来的情报,忍不住冷声说道:“简直是胡闹!”

“自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就是朝廷立国之根本,期间不知选拔出了多少人才。”

“如今周子异、曹孟德二人废除察举制,另立科举制,简直是自取灭亡!”

并不能说袁绍目光短浅。

只能说屁股决定脑袋,袁绍本就出身最顶层的世家大族,也是察举制的既得利益者,自然非常推崇察举制。

而且自古以来,华夏在挑选人才的时候,都会先观德行,再看才能。

察举制所举孝廉、茂才,首要便是德行。

反观科举制,几乎对于考生的德行没有硬性要求,一味的追求才能,在袁绍看来却是落了下乘。

至于科举制能够选拔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袁绍却有些不以为然。

寒门学子再如何刻苦,由于出身的缘故,见识与眼光终究比不上世家子弟。

在袁绍看来,真正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必然出自世家大族。

就在袁绍对科举制不屑一顾的时候,赵国境内的世家大族,却已经有些人心惶惶,担心袁绍会效仿周琦、曹操二人,在赵国境内推行科举。

赵国境内,可是包含着整个天下将近七层的世家大族。

如果科举制被推行,不知会触动多少世家的利益。

于是乎,很快就有世家代表前来皇宫,探听袁绍的口风。

好在袁绍的回复让他们心安。

饶是如此,赵国境内的世家仍旧感觉到了强烈的危机,在暗中联络以后,最后居然罕见的统一了意见,联名上书袁绍,请求发兵征讨楚国。

“咳咳咳。”

卧室内,袁绍剧烈咳嗽了几声,感觉到了深深的疲惫。

这两年,他感觉自己身体越来越差,特别是情绪激动的时候,甚至会咳血。

如果按照历史进程,袁绍早在去年就已经因为咳血而病逝了。

不过在这个时空,由于袁绍没有经历过官渡大败的打击,病情并没有迅速恶化,因此活到了现在。

饶是如此,他也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了些许担忧。

袁绍志存高远,想要在有生之年扫灭其余诸侯,建立一个统一而又庞大的王朝。

只不过,赵国境内派系林立,很难统一意见南征。

再加上此前袁绍两次与周琦交战,最终都未能讨得半点好处,也多少让袁绍心里有些发憷。

毕竟如今的周琦雄踞江南,根基牢固,可并非历史上官渡之战期间的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却穷兵黩武多年,兵少粮匮,很多地方的统治都并不稳固。

袁绍发动官渡之战看似仓促,其实也是想要趁着曹操最虚弱的时候,给予对方致命一击。

这种趁你病要你命的思路并没有错,只可惜天不遂人愿,袁绍最终在官渡大败亏输,彻底输给了曹操。

如果袁绍当时身体硬朗,凭借河北深厚的底蕴,也未曾不能重整旗鼓,再次与曹操争锋。

只可惜,袁绍官渡之败以后就开始不断咳血,哪怕迅速平定了境内因为官渡大败而四起的叛乱,最后终究还是病逝了。

饶是如此,曹操仍旧不敢过分逼迫袁氏兄弟,反而选择先行避让,等到袁氏兄弟相争之际,再趁机破之。

袁绍正是知晓周琦的难缠,才休养生息了好几年。

赵国也趁着这些年,彻底掌控了幽州以及并州,还剿灭了青州与兖州境内的黑山军以及黄巾军残余。

如今的赵国,算得上是兵强马壮,政通人和。

哪怕这样,袁绍仍旧不敢轻启战端。

毕竟此前两次与周琦大战,赵国都是空耗钱粮,最终铩羽而归。

让袁绍感到意外的是,朝中向来意见相左的几个派系,这次居然十分罕见的统一了起来。

此前,要么有人建议袁绍先伐曹操,要么有人建议袁绍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