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38章 衣锦还乡(3 / 4)

加入书签

他们之中有穿着绢布的普通百姓,也有穿着绸缎的商贾,还有回家省亲的兵卒、吏员。

由于朱高煦的不限制,加上海外金银流入和地方耕地开发,洪熙年间的繁华远不是永乐、洪武年间能比拟的。

即便是务农的农户,也能在农闲时穿上靴子前往城内闲逛,朱高煦就见到了不少。

“日子好起来了……”

朱高煦感叹一声,亦失哈也点头道:“三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被掩埋的废墟,不曾想才三十余年时间,这里都有这么多人了,还穿得那么富贵。”

“这也是托了陛下的洪福。”胡季跟着附和,尽管三十几年前他年间还很小,可正因为年纪小,他才知道当时的生活如何不易。

“在臣记忆中,即便臣父当时已经以千户官的身份跟随陛下征战,但臣家中每日也不过一顿肉罢了。”

“直到太上皇登基称帝,臣被接往南京后,那日子才渐渐好了起来。”

“现如今有了化肥和新作物,这关外农户几乎家家圈养家禽与牲畜,更有甚者兼职放牧。”

“以前是朝廷一船船粮食和牲畜往关外运,现在是一车车粮食和牲畜往关内运。”

“不过三十余年,二者关系却已经颠倒如此,不敢想几十年后又会如何。”

胡季感叹着,朱高煦却并不对几十年后的东北地区乐观。

说到底,整个大明时期的天气都是在往冷在走,唯一的气温反弹就是在正德到万历二十年这段时间。

正因如此,这段时间的草原才能孕育出达延汗、俺达汗这样的雄主。

万历二十年后,世界气温开始回落,越来越冷,草原上能叫得出名字的雄主也渐渐没了。

相比较部众四十万的俺达汗,林丹汗那点部众就连努尔哈赤都直接回信嘲讽。

换做是俺达汗,估计努尔哈赤已经夹着尾巴探讨满蒙联合攻明的事情了。

在环境越来越恶劣的局面下,北方人还能不能保持洪熙年间的优势并持续下去,这点朱高煦十分怀疑。

尽管他已经为东北修建了东海府的北海(日本海)出海口,还大力发展了东北,让东北已经成为大明北方不可忽视的粮仓。

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他支持的基础上。

后世之君如果停止扶持,北方派又被江南击败,那东北的结局就很难说了,恐怕会被搬光大部分工厂,彻底成为一个农业粮仓。

这点并非说农业粮仓不好,只是相比较工业,东北的农业很可能会随着小冰期的到来而宣布破产。

毕竟努尔哈赤之所以能脱颖而出,也是因为当时东北受到小冰期影响水患洪涝严重,各部为了争夺资源而不断内卷,最终卷出了一个得到李成梁扶持的努尔哈赤。

“走吧,去长春看看,不用进城,在外面看看就行。”

朱高煦开口示意,亦失哈见状也令人驾驶马车,护送他们一行人前往长春城。

从火车站到长春城,一路上都是宽阔三丈的水泥路,道路两边就是一望无际的肥沃黑土地。

这些土地被开垦为了耕地,一眼看不到边。

如今已经是四月二十一,所以耕地之中充斥着正在劳作插秧的农户。

经过三十余年的培育,大明已经培育出了耐寒且生长周期能够适应东北的水稻、小麦。

除此之外,中亚和东欧的黑麦也被朱高煦引入,加上玉米、土豆、番薯等新作物,东北大地上的作物不可谓不昌盛。

瞧着那一望无际的耕地,朱高煦脸上浮现笑容,亦失哈注意到后也笑道:

“渤海设三司后,主动迁移而来的人口也越来越多了,如今渤海有近二百六十万口,耕地一千六百余万亩,地多的根本种不过来。”

“南边的辽东和西边的大宁、漠北有多少人口了?”朱高煦询问亦失哈,亦失哈也做足了功课,不假思索的回答道:

“南边的辽东有五百六十余万口,二千余万亩耕地。”

“西边的大宁在松鹤铁路修通后,主动迁入的人口也增多不少,如今有一百二十余万,耕地四百余万亩。”

“至于更西边的漠北,据闻铁路已经快要修抵西边的西然府了,朝廷在那边驻军,许多东迁的部落都被招抚并安置,人口六十四万余,耕地五十余万亩。”

“虽说耕地少,但按照这速度下去,日后饮马河两侧必然都是成片的耕地。”

亦失哈笑容爽朗,朱高煦十分满意,但也不忘提醒道:

“开垦耕地虽好,但还是需要注意放牧节制,要控制好牧群数量,注意植树来防止大戈壁扩大。”

“陛下您放心,王戎做的挺好的,不如等我们去了吉林城再去漠北看看。”

亦失哈询问朱高煦意见,朱高煦点了点头,而这时马车也来到了长春城外。

隔着玻璃窗,朱高煦看到一座由混凝土修建的城池,而城池四周则是成片的房屋。

这些房屋被规划成类似坊市的片区,四四方方,并不会让人觉得杂乱。

房屋以混凝土为主要建筑材料,虽然也有木料,但用的却比较少。

这个点,刚好是百姓准备做午饭的时候,所以渺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