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3章 奥地利菜(1 / 2)

加入书签

但现实是奥地利帝国的养猪业和鲤鱼养殖业正在迅猛发展,1834年奥地利帝国只有500万头猪到1842年弗兰茨开始涉及养猪业之前生猪总量并未有过太大改变。

然而此时奥地利帝国的生猪总量已经超过了牛,直逼位居榜首的羊。

1849年奥地利帝国生猪总量1500万头、牛1100万头、羊2900万头、马330万匹。

这是一个惊人的成就,但问题来了。奥地利帝国的猪肉畅销德意志诸邦,但在奥地利国内廉价的猪肉居然会滞销。

在奥地利贵族、富人看不起猪肉,平民、穷人觉得自己吃不起猪肉。

所以弗兰茨养的猪大多只能自产自销,不是卖给军队,就是皇室庄园内部消化,要不然就是做成罐头当牛肉卖。

卖不动的猪肉已经困扰了弗兰茨很长时间,他万万没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

弗兰茨必须改变这种消费观念,除了必要的宣传、广告以外,在奥地利帝国上行下效才是最有效的途径。

弗兰茨只要经常宴请别人吃猪排,很快上流社会就会刮起吃猪肉的风潮,然后富人和低级官吏就会跟风行动,再之后平民才会开始尝试。

宣传和广告也是必要的,毕竟奥地利帝国的犹太人很多,他们经常会将猪肉描绘成不洁的食物,而另一些从事其他肉类供应的人则会出于各种目的诋毁猪肉。

人们一旦形成先入为主的观念就很难改变,不过好在弗兰茨是皇帝,他也能请来很多在人们心中足够有地位的人来食用猪肉来改变这种固有印象。

弗兰茨不需要解释太多,更不需要什么科学的论述,他只要吃就行了。

奥地利帝国的鲤鱼养殖业扩张速度则是更加夸张,1845年奥地利帝国的鲤鱼产量约为1000吨是海鱼捕捞量的十八分之一。

而此时奥地利帝国的鲤鱼产量为一万两千吨,奥地利帝国淡水鱼的养殖总量第一次超过了海洋捕捞量。

然而整个淡水鱼养殖业的利润却少得可怜,问题还是出在供需倒挂上,产量虽然大,但是愿意花钱购买的人却很少。

最终为了去库存只能采取半卖半送的策略,在出售其他商品时赠送淡水鱼,或者直接将其卖给教会或者是做慈善活动。

鸡、鸭、兔子则没有遇到这种情况,在奥地利帝国哪怕是最穷的家庭也不会吝啬一只鸡或者一只鸭。

奥地利帝国的家禽养殖业扩大多少,消费量就增加多少,甚至蛋类还在部分地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兔子肉的去向则是让弗兰茨始料未及的,除了少量餐厅以外,购买兔肉最多的则是奥地利帝国的狩猎协会。

在奥地利人看来只有青蛙和法国人才吃兔子,所以除了少数口味特殊的人以外,很少有奥地利人会去购买兔肉。

但另一方面奥地利人认为让猎犬吃兔肉会让猎犬获得兔子的速度,并且记住兔子的味道,所以上流社会的贵族们都会选择购买兔肉来饲养猎犬。

虽然有些无语,但有销路弗兰茨还是蛮开心的。

当然,为了符合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弗兰茨是不能吃兔肉的。猪蹄、猪肚这种在英法看来极为逆天的食物,在奥地利,尤其是德意志人眼中看来却很接地气。

奥地利帝国养殖业的发展离不开交通业的发展,链接到全国的铁路让散户养殖的牲畜变现成为了可能。

由于接入更大的市场,散户们不必害怕被当地的收购商压价,可以获得更合理的价格。

同样收购商们也不用害怕散户坐地起价,双方的动态平衡让市场价格更加合理,很难有人还能一手遮天,这也增加了双方的积极性。

奥地利帝国养猪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刷具制造业的发展,经过长期的人工繁育,奥地利帝国终于培育出了一种抗病性强、食性杂、产仔多、生长快且有鬃毛的肉用猪。

但是这种猪的体型远不如兰德瑞斯猪(长白猪),生长速度也不如约克夏猪(大白猪),产仔量不如太湖猪,除此之外性情不稳定,对其他牲畜经常有攻击性,甚至会主动攻击闯入猪圈的郊狼和野狗也是其缺点。

然而综合来看却是此时最适合奥地利帝国的猪种,毕竟兰德瑞斯猪太容易得病,而以这个时代的防疫水平很难及时发现和处理牲畜疫情。

大量的猪鬃也减小了对外国进口的依赖,同时也带动了阉猪匠和剪鬃匠的就业。

猪粪更是农业循环的重要一环...

淡水鱼养殖则是理论上利润最高的,但实际上受到消费观念等其他不可控因素影响,利润却是最低的。

好在教会方面对此兴趣很足,毕竟这是教会的老本行,又和信仰能挂上一些关系。

比如恢复旧礼,延续罗马时代守斋规定,每周五除了特殊人群以外不可吃肉,但这个规定中的肉不包括鱼肉。

养兔业的规模则始终发展不起来,兔皮需求量远大于兔肉的需求量。兔皮的市场认可度太低,高档皮草圈挤不进去,价格高又卷不动低端市场。

弗兰茨觉得可以让索菲夫人搞一个维也纳时装周来打开局面,后者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只不过奥地利帝国始终处于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