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古董羹(1 / 1)
这次带来的包包,结现钱的是四个配衣服的,有两个用了店里的珠子,扣除十两,有一个用了檀木手柄,加五两,共九十五两。
五个绣鞋花样子,二十两。
五支堆纱花,连卿当添头送了。一共也没多少,卖个人情。
虽然有五个包包是放在店里代卖的,连卿还是给杨絮姑嫂俩结了钱,加上杨正道做的五个手柄,支出五十二两。
因为画花样子耽搁了时间,三人从绣庄出来的时候早过饭点了。连卿看着离绣庄不远的酒楼,便大手一挥:“走,姐请客!”
杨絮还在连卿腰间轻拧了一把:“你是谁姐?没大没小的!”
连卿闻言怔了一下,对啊,自己多大年龄啊?
前世是二十四,穿过来肯定没有那么大!算了,等问问杨絮多大,自己就是多大吧。
连卿愣怔了极短一瞬,杨絮和小蕙也没发觉,兴冲冲跟着连卿进了酒楼。
三人找了个靠近墙角的位置坐下,因已过饭点,店里只有寥寥几人。
“三位吃点什么?”店小二热情地上前询问。
连卿看了看水牌,物资匮乏的年代,酒楼里可做的也有限。
“熘鱼片儿、土豆烧五花肉、韭菜炒鸡蛋……”连卿在考虑点个什么汤。
“够了,连卿,我们就三个人,三个菜就够了。”
“有菜没有汤,吃啥都不香。来个萝卜老鸭汤吧,再来三碗米饭。”
“好嘞,您稍等。”
连卿问二人:“你们吃过火锅吗?”
“什么是火锅?”
“嗯……就是一个小炉子,可以放到桌子上,上边放个小锅,锅里有汤,可以在汤里煮肉、蔬菜啥的吃……”
“这不就是炖菜吗?”
“呃……”
好像是有点道理。
“不是炖菜,炖菜是所有东西炖好了一锅出,火锅……火锅是等锅里的汤烧开了,把切得很薄很薄的肉片或者菜放汤里涮……烫熟了吃,还可以蘸上香油啊、芝麻酱啊。”
“能烫熟吗?”
“能。”
“好吃吗?”
“好吃!”
“没吃过。”
“那抽个下雨天,我们一起吃。”
“火锅要下雨天吃吗?”
“呃……倒也不是,我是觉得下雨天吃更舒服。”
连卿知道火锅最初叫“古董羹”,大约在宋代才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
也许是还没传到这个小县城,也许是根本就没有。
很好!完美!
说话间,饭菜陆续上齐了,已经饿极了的三人吃了起来。
“连卿,这家酒楼的菜比你做的差远了!”杨絮凑近连卿低声说。
那是自然!做菜不舍得放油,不舍得放料,能好吃到那里去?酒楼的菜也就比寻常人家多那么一丁点滋味罢了。
吃惯了连卿做的菜,再吃这种缺料少油的菜,那可不就寡淡无味了吗?
三人吃顿饭,花了五百文。把杨絮和小蕙心疼坏了!
“连卿,以后我们再出来,得自己带点干粮。”小蕙一脸肉疼地说,还记挂着那个老鸭汤里还剩几块鸭肉没吃,怎么就没使劲撑一撑,给吃干净了呢!
“好。下次我们烤个打卤馕带着,顺便给杜掌柜也尝一尝。”
连卿又买了些吃用回去,放在自己房里,这样,自己再往外取东西就有借口了。
路过药房时,去买了几味药材:丁香、肉蔻、香叶、草果等,可以当作香料用。
杨絮和小蕙回到家把钱一交,尽管知道挣得多,但是看着整整齐齐几个小元宝,一家人还是惊呆了!
杨正道父子俩,风里雨里,辛辛苦苦做工一年,除去一家人的花销,一年最多也就余个十几两。要再赶上活计不好,家人长病生灾的,别说结余,入不敷出都有可能。
很多没有手艺,只能靠天吃饭的农民,能吃饱饭就很不错了。多少家庭就是毁在生病上了。
就像宋家,本来败得不一定有这么快,宋行谨这一生病吃药,马上就家徒四壁了。要不是宋临风出息,宋行谨坟头草都得有人高了。
杨母照例收了杨絮和小蕙上交的钱,剩余的就留作私房。至于怎么花用,只要是不违背律法道德,杨母是不管的。
连卿拿着东西回到宋家,从自己的小门进了小院,先把东西放好,免得在宋行谨面前过了明路,自己往外拿东西不好拿。
今天杨正道父子俩来盘灶台了,院子里和东厢房堆了不少砖头石块,连卿看了看,明天再有半天估摸就能盘好了。
收拾好了,拿出前几天取出来的急支糖浆,倒进一只小瓷瓶里封好口,连卿拿着来到前院。
以往,宋行谨听到声音都会迎出来,今天却没有一点动静。
连卿边走边叫:“宋伯父!宋伯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