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百三十二章 莫掌柜的马帮队(五)(1 / 2)

加入书签

辅国将军朱栯弶的小舅子吴家驹靠着大姐是辅国将军夫人这一层关系,在桂林城中经营着茂盛商行,主要贩卖大米及私盐,垄断半个广西的生机,这一日联系了开当铺及估衣铺的另一个王府外戚姚家几百人,大闹大圩盐道衙门,盐道衙门主事马玠实在顶不住了,不得不让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府出面平定,章子俊早就准备好了会有这么一天,命一百护卫队,在监军太监赵牧的带领下,驱散了这一次的闹剧。可是捅了马蜂窝,接下去有更多的王府外戚们,收买当地混混地痞,还联络了大藤瑶山里的几个土司,发动了一场更大规模的暴动,抢劫沿路商铺,整个桂林所有商铺一夜之间全部关铺子歇业,还牵涉到了周边集镇,特别是大圩许多商铺也跟着关门歇业,当地混子、地痞不断上街闹事,发生了抢掠,放火、杀人。

吴家驹对着盐道衙门发话,要求马玠发放“贩盐证”,供其低价盐。不日后,一大批大藤瑶山的土司,带领几千瑶人冲击大圩制盐厂,把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府围个水泄不通。

章勇带着一队小旗冲出“重围”,前往桂林城中靖江王府,给王府送书信,要求王府约束好各大族亲,不要参于到“闹事”的行列中,更不要连结当地土司“造反”,不然朝廷必动用武力剿灭。吓的刚承袭的靖江王小儿朱约麒哇哇大哭。

章勇可不管这些弯弯绕,又送信报知广西总督都御史秦纮,又前往大藤峡瑶山周边的朝廷驻军抽调各处兵马前往桂林及大圩镇外各关卡加强守卫,预防城内闹事的土司及乱民跟外界瑶人联络。

闹出了这样的事,章子俊最头疼的是怎样写奏章,很明显这事跟靖江王府有关系,可却又没有关系,而是王府几个外戚借王府之名狐假虎威,其中又牵涉到王府内辅国将军及几个辅国中尉,闹事的却是这些人的外戚,就说这个吴家驹,其背后就是将军府,还有姚家的姚尚喜,背后是辅国中尉朱弥曜,而靖江王朱约麒却不知情。如果座实王府跟当地土官们有联系的话,那这罪名可就大了,弄不好就注销靖江王的户口。

说白了,王府的这些将军、中尉、郡主们在城内可以祸霍外,但凡有结识城外官员就是造反的罪证。

监军太监赵牧手拿着一只铁皮筒子,站在一辆驴车上慢慢缓行,沿街喊话,季佑、章越各领着一队全副武装的小旗分列两边警戒着,只听赵牧尖锐的嗓子喊道:“咱家乃是朝廷的监军,想当初先帝曾拉过咱家的手轻轻拍之,尔等最好束手就擒,放下手中的兵刃,接受都御史大人的招安,否则只有死路一条,按谋逆造反罪论处。”

再说那个吴家驹也不是等闲之辈,隔日又领着一帮土司及众多瑶民聚集在盐道衙门闹事,这一次往院内扔进了不少火把,直接引燃了内院一间柴房,趁着混乱,一帮瑶民冲进衙门正堂,马玠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命衙内差役打将出去,一边差人送信给都御史府平安伯讨救兵,好一场乱斗,打斗了许久双方也没见血光,可见双方下手都留有余地,不想引出人命。可是马玠原本就有点纨绔,依仗老爹是当朝兵部尚书,把一些敏感的问题看得非常简单,加上性格使然,在乱斗中,把那个吴家驹一刀毙命,跟随而来的几个土司一看出人命了,也就带着众多瑶民一哄而散。

在古代如果打死一个普通百姓或是一些难民妇孺什么的,对于像马玠这样的官价来说,就当是杀了一只鸡又或是打死了一条狗,根本不会影响到前程问题,当然也不会座什么牢,可是这吴家驹可不是屁民,而是辅国将军朱栯弶的小舅子,这一下就把事情闹大了。

大明可是以孝治国,既然讲究孝道,那么势必要讲人情了,“孝”在古代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常看到一些古书、电视剧中讲“当今皇帝以孝治天下”。为什么是以“孝”治天下呢?而不是依法治国?《论语》的中心思想是“孝悌”。子女敬爱父母谓之孝,尊重兄长前辈谓之悌。存有孝悌之心,就不会犯上作乱。由此可见,儒家认为人伦是统治的基础。

《孝经·开宗明义章》载孔子言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所谓“至德要道”并非什么高不可攀的玄机妙法,而是每个人都与生俱来,先天固有的“知”和“能”。

在儒家看来:凡是那些属于每个人不学而知、不思而能的知识和能力,是人类生来即有的天赋本能。尚在襁褓中的两三岁幼童,没有不知爱他的父母的;待他长大了,没有不知道尊敬兄长的。爱戴父母是仁,尊敬兄长是义。这是两种可以通行于全天下的品德。孝悌就是这种良知良能,亦即人类善良天性的典型表征。

近代随着西方的思维方式已有百年,对自己老祖宗另一套体系自然难以适应。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法可依,哪怕是律法错了,也要执行,用法律约束每一个人的行为及做人准则。而我们的先祖们,早就明白了这一点,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还要讲究人情、孝悌,每读古人之书,总感觉似懂非懂。不免产生疑惑:人性真的像儒家心性论者想象的那般纯真至善吗?若人人回归天性,世界就会太平大吉了吗?当看到“以孝治天下”的说辞时,内心又会疑惑:国家真的能够靠一个“孝”字来治理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