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百五十八章 利息(1 / 2)

加入书签

.,

清华园大门口,头戴翼善冠的万历皇帝难得脱下兵服戎甲,身着明黄十二章纹袍将两手叉腰卡着腰间玉带,满意地看着过去姥爷修出煊赫的私人园林门口空地。

大门左右雕工精妙的石制虎头拴马桩一字排开,拴着御林军披挂甲衣的混血高头战马,肩扛御林长刀与鸟铳的亲卫军校封锁路口拉开警戒,中间的空地上停摆一辆又一辆载满板条箱的马车。

国内如今装运货物用的也是板条箱,主要是从北洋装卸的货物,因为那有太多新大陆运回来的预制木板了。

东洋军府为装船输送方便,木料装船时有方有板,不同规格不同用途,相当一部分长得不成材的木料直接被做成用于榫卯、装钉的木箱预制板,北洋军府也只能这么用。

张阁老捂着屁股的难言之隐早就被皇帝抛在脑后,他昨天很高兴、今天也很高兴、可以预见明天还是会很高兴,因为就在几天前,皇室去年在西南的寺庙里,方丈们第一次将上缴的特产、田租、利息、税金,先走海路运抵北洋,再走陆路送往北京。

这些方丈不是跟着天时去西边打仗的那批人,是皇帝出内库银钱投资,交由天时法师选人,在西南的缅甸等地、暹罗诸藩设立的寺庙,借着天时和尚讨教佛法的机会大行土地兼并、藏匿人口、广纳庙产、勤于放贷、坐地收租。

这么说吧,万历皇帝分批,以‘翊钧’的名义先后投资庙宇七十四座筹集善款,又以李太后的名义加投九座用以让晚年的东厂督公冯保有个能念经的好地方,共八十五座寺庙。

这跟万字军立的寺庙还不一样,皇帝分得很清,那些寺庙是大明的,这些寺庙是他的。

大明在海外的庙里头有什么他这皇帝管不着,都由军府说了算,但他的庙是有严格规定的。

庙里可能除了住持,其他主要人物均不懂半点儿佛法,除了寺产比国内多、放贷比国内大这些显而易见的特点,还有就是庙里头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鸟铳火箭地雷火炮样样齐备。

投资他们之初,每名住持身边都跟一两名锦衣卫、就近抽调传统卫军中武备最好的广东、广西、福建都司一名百户率旗军带着军械粮草一起走。

这帮人过去就是给别人改行政区划的。

可能在寺庙以这些核心旗军收拢佛徒后,他们一座庙比人家一座城的人都多,那庙自然就变成地方中心了。

皇帝已经用各种姿势,在清华园门口站一天了。

早起他就这么站着,站累了就坐在石阶上,屁股凉了就让人给他搬个椅子,这会儿坐得腿麻了,就再站起来,就连中午饭都是在门外边吃的……反正这私人园林离最近的官府大道都有几里地,也没人看见皇帝不成体统的行为。

那些住持是真的很能干,自从昨天看到他们交到北洋的京运财货表单,皇帝高兴得晚上在乾清宫都睡不踏实,一大早就顶着熊猫眼过来看着,脸上时不时露出傻笑。

业务能力最差的住持用四个月筹集到二百二十两金、三千七百两银;最好的两个庙都在孟密宣慰司宝井附近的不毛之地,分别给皇帝交上三万四千两与两万七千两的白银。

并不是孟密宣慰司富贵,而是他们的庙产有玉石,连孟密宣慰司的土司自己都不知道他们产玉石,结果被这些大和尚发现了。

而且这俩住持足够聪明,他们带着玉石上船,沿途广东、福建、浙江、南直统统停靠卖掉,最后给皇帝送来的就是白银。

别的不说,就连李太后那九座寺庙,都给她赚回三万余两银子。

万历爷一不小心给自己找到个岁入近九十万两的营生,能不高兴么。

何况,他这才百余间寺庙,就有这个收入,那天时和尚数百间乃至上千间寺院,又该是多少钱?

“朕这就找到船了。”

皇帝觉得他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了,这些寺庙直接收上来的金银不说,单运回在国内卖掉的玉石、宝石等特产,这些东西寻常百姓未必会买多少,最后流入的都是达官贵人、豪商巨贾手中。

因此他叉着腰极为骄傲,看着军兵将马车卸货,推着一辆辆板车运入清华园新兴建的内库中,谁还能想起张阁老屁股上的痔疮呀?

万历老爷以睥睨天下的神色对侍立一旁的徐光启道:“这就是船,靖海伯的回信朕还没看,就已经找到船了。”

“朕要把这些从豪商巨贾手中赚回的钱重新花到帝国最贫穷的百姓身上,他们需要的并不多,朕能给的也不多,但每人每年一两,就能使上百万贫苦百姓受益。”

皇帝转过头,抬手笑嘻嘻,整晚心心念念银子没睡好的肿眼泡鼓起的卧蚕都挤到一起,补上一句:“还有保定府的万历铸钢厂与山西的万历煤厂,它们现在还小,但将来也能帮到百万百姓。”

“陛下宽仁博爱,实乃天下之福。”

徐光启低头拱手作揖,皇帝说的道理是极好,但显然也未得章法,哪儿有皇帝直接给百姓送钱的,这恐怕不是什么好方法。

接着他就听到皇帝的碎碎念:“老师的痔疮来得好,全赖老师卧床休息,朝廷才能上下一致地通过皇室在山西将宗室煤山设立万历煤厂的朝议,老师是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