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故技重施(1 / 2)
琼林楼是小时坊中数一数二的高档酒楼,不是普通人能消费得起的,但是,进京赶考的举子中并不缺乏家资丰厚者,所以当徐晋和费懋中两位进入琼林楼时,发现大堂中竟坐了不少举子打扮的书生。他们饮酒行令,高谈阔论,吟诗作对,竭尽所能地展露自己的才华,以达到提高自身名气的目的。
看着眼前的情景,徐晋不禁感慨万千,想当年自己初到大明,家徒四壁,穷得叮当响,只能通过科举谋求出路。自己也曾像眼前这些举子一般,想方设法地刷名气,争取在主考官面前混面熟。
幸运的一是,自己一次便科举通关了,而眼前这些高谈阔论的举子们,能够通过明年会试的又能有几人?譬如大器晚成的张璁,一共考了八次才通过会试,获得了进士出身,足足考了二十四年,试问人生有几个二十四年可以蹉跎?
“子谦,我们上楼去吧。”费懋中的提醒打断了徐晋的感触。
徐晋轻点了点头,正准备举步上楼,却忽然听到有人大声喊道:“咦,莫不成这位就是连中五元探花及第的徐子谦徐大人?”
呼啦……
大堂中所有目光齐刷刷地望过来,一众举子更是争先恐地围上来行礼问好,热情地邀请徐晋入座。
徐晋不禁暗汗了一把,好不容易才得以脱身上楼去。费懋中笑着打趣道:“子谦现在该知道你的名气到底有多大了吧?”
这话倒是不假,现在徐晋无论是在官场、文坛、还是在民间的名气都非常响。
在文人圈子。徐晋乃连中五元,探花及第的神童,被读书人视为偶象人物,而他的诗词在大明文坛也是举足轻重,光是一曲《临江仙》便无人敢出其右。
在官场圈子。徐晋是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政治新星,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都开始崭露头角。
在民间百姓中,徐晋亦是风评极佳。俗语有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徐晋在山东赈灾,铁腕惩恶治贪;不惜得罪权贵,倡议清田庄;推广种植红薯等等,其所做的都是惠及老百姓的实事,所以深得老百姓拥戴。
徐晋和费懋中两人上了二楼,这里虽然不及大堂宽敞,却是雅座,费懋贤等已经在临窗的位置等候了。
“子谦,民受!”费懋贤见到徐晋和费懋中上楼,立即便站起来招手。
“见过徐大人,费大人!”同桌的举子纷纷站起来见礼。
这确实是个小型的文会,因为在座的举子加起来也不足十人,有几个徐晋还认识的,都是江西的同窗或同年。譬如江运、袁城和李浙等。
不过,在座有一名年轻举子却是引起了徐晋的格外注意,此人约莫二十岁,虽然身材短小,不过却皮肤白皙,生得眉清目秀,相当有神韵,而且气质淡定从容,应该是个很稳的人。
费懋贤见徐晋注意此人,微笑着介绍道:“子谦,这位乃南直隶松江府俊才徐阶,表字子升,是明年会试头名的大热门,已经收到了魏国公上元节文会的邀请。”
那短小青年谦虚地笑道:“民献谬赞了,在下能获得魏国公邀请,纯粹是侥幸而已。”
徐晋不禁暗道一声我擦,又见到历史名人,这位可不得了,大奸臣严嵩就是被这位给板倒的,就连后来的一代名相张居正也是这位的门生。
当然,自从穿越到明朝以来,历史名人见得多了,就连嘉靖帝的屁股都踹过了,所以徐晋倒没多大震动,相反,现在徐阶连进士都还未中,名不见经转,所以在徐阶眼中,徐晋反而是高高在上的名人。
徐晋微笑道:“原来是徐子升,看来咱们倒是有缘,大家都姓徐,就连表字都有一半相同。”
在座众举子都发出善意的笑声,徐晋声名在外,还有着徐砍头的外号,所以大部份人都以为他是个十分严厉的家伙,没想到竟是如此平易人,没有半点架子,让人心生好感。
徐阶有点受宠若惊道:“那是在下的荣幸啊!”
彼此客套寒暄了几句便落座饮宴,酒过三巡,菜上五昧后,一众举子纷纷拿出自己的诗词请徐晋点评。
以徐晋目前在官场和文坛的地位,自然有资格点评举子的诗词了,只要他开口赞誉几句,无疑能让该名举子名气大增。
徐晋虽然是“文抄公”,但欣赏诗词的水平却是实打实的,再加上他口才极佳,给在座众举子的诗词一一作了点评,写得好的不吝啬赞美之词,写得不好的也注意留几分面子。如此一来皆大欢喜,整场文会的气氛热烈高涨又不失和谐。
这场小文会持续了近个时辰,天色快黑才结束,一众举子心满意足向徐晋告辞后散去。
……
时间如白驹过隙,大明的百姓在热闹喜庆中送走了嘉靖元年,迎来了满怀希望的嘉靖二年。
回首过去的一年里,除了吐鲁蕃满速儿侵扰甘肃,还有岭南沿海遭到佛郎机人的小打小闹外,大明的四境总体上还算盛平,国内也没有闹出大乱子。而且,这一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再加上夏秋赋税各减免一半,大明的百姓总算可以喘口气儿,日子比往年好过多了。
此外,尽管各地的清田庄工作并不理想,但多少还是有些成效的,有部分百姓确实得了实惠,这自然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