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大卖(1 / 3)

加入书签

果然,机会是一直有的,只要你能抓住,但机会又往往是转瞬即逝的,所以,当脑子里有了好的主意灵感,就得马上付之行动,回为机会永不会停下来等待。

幸好,沈墨虽然懒了些,但一直是个执行力比较强的人,在日夜不息的勤勉下,她终于写好了小半本。

沈墨将草稿收了收,再认真誊写好,等到约定好交抄本的日子,一并带了过来,给杨清掌掌眼。

杨清果然是个言而守信之人,并未看沈墨是个孩子就敷衍了事,反而认真看了起来。

在递交的这小半本中,沈墨从朱重八的穷困艰难的少时往事起笔,由贫农到和尚,再到参加起义的前段事。

沈墨在此书中着重刻画了一个腐朽愚味的元王朝逐渐分崩离析的过程,暗写星星之火也足以燎原之意,同样,就连底下万民的悲惨哀号也被沈墨写得如万雷滚动,宣告其无穷威力,往日任打任骂的老实农民也拿起了锄头反抗嘶吼着□□,可以称作神来之笔。

蝼蚁看似渺小,也有溃穴之力,世间万民都比上位者更加易碎,但其力量也比上位者更加强大。

杨清全神贯注地看着,四周安静,只有吵沙的翻书声,沈墨也平静坐在旁边,耐心等待,终于两个时辰,杨清才看完这小半本。

即使看过不少话本的杨清,也不得不承认这定是个极好的本子,更不敢想象,这会是个十来岁的稚童所写。

他自诩已经见过许多世面,但沈墨这个人实在让他意外……

“这些……都是你一人所写?”杨清压下心里的惊讶,轻声问道。

“不错,确是我一人所写,不知能否入文涛兄的眼?”

“……当然,没成想,你一个小童,竟能写出如此精彩深厚的本子,便是扶风城话本写得最好的黎云,也不及你,一旦刊了文,墨儿恐怕就要彻底扬名了。”

听罢,沈墨也高兴起来,若是能扬名,定能赚更多钱财,也不必为生计而困苦不堪了。

抄书这个活虽然看上去容易,但实则耗时耗力,尤其到了冬天,砚若坚冰,手指生疮,更是难受得多,夜晚抄写还得借灯烛,很是伤眼,关键抄书给的银钱也不多,根本不够用。

若是能换成写书,情况就会好很多,不仅时间充裕,稿钱也多,不过她之前也不敢肯定自己的本子能大卖,如今听杨清这番话,这才自信起来。

“那就麻烦文涛兄替我刊文了,若是赚了钱,就按市面上的四六分就好,文涛兄不必太照拂我。”

“……那便如此,你且放心,你这个本子定能大卖,只需你将剩下的半本细细写完,我这边可以先刊文也可以。”

杨清说罢,领着沈墨签了书契。

所谓书契,类似于版权,再由扶风城的书会授印,具有官方效力。

大昭朝推崇文治,文风兴盛,对版权的保护力度较大。

事情办妥后,杨清又留沈墨吃饭,询问了许多,对此沈墨都一一答复。

于是,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沈墨除去必要的抄书和吃喝拉撒,一心都扑到这本书上。

在之前的基础上,她续写了大明王朝的建立以及明朝发生过的重要事件,并润色了一番,例如明初四大案、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靖南之役等等,沈墨着重从事件的起因经过以及影响来写,以上帝视野详写各派别的明争暗斗,最后以敌军入关收尾,至此,她笔下的洪武朝也悲壮结束。

沈墨将写好的稿本整理分页,加上之前写的小半本,一同拿去给了杨清,由于整本都已写好,杨清便直接开始刊文。

先是刊印了两百本,放在他名下的五家书肆售卖。起初并未引起多少注意,没激起任何水花。

大多人们都还是奔着熟悉的话本子来,直至偶尔有些许读书人和赋闲的官员无心偶然的翻阅,这才一时激起千层浪,惊叹不已,一传十十传百地扬名起来。

原本的二百本不到三天就告罄,又连着印了五百多本,也同样被一抢而空,这本《洪武朝的兴与败》在读书人的圈子里广为流传,甚至获得扶风城知县的认可,从官僚文人眼中的市井俗本中脱颖而出。

众人都叹道此作者笔力之深重,叙事之精巧,更有甚者,暗暗猜测此人定是位隐居大儒。

众多书商也闻风而来,纷纷找杨请所在的悦访阁索购沈墨的原稿,然后在各地大量刊印……

于是接下来的整整一年,沈墨就凭借这本书赚得盆满钵满。

突然富有了的沈墨,在扶风城一块好点的地段买了个一进一出的宅子,虽然不大,但住一人一狗绰绰有余。

院子里的空地被她围了出来,种上了菜,还挖了个鱼塘,放了鱼苗,种了些莲花。

她也不必再抄书,往往睡到日上三竿,喂喂鱼,遛遛狗,在院里晒晒太阳,钓钓鱼,好不自在。

若是天气好,她还会去扶风城各处的街道上到处逛逛,买点东西,不过,酒楼饭馆才是沈墨关顾最多的地方。

作为一名以食为天的吃货,不仅关顾过扶风城最负盛名的四大酒楼,还会专门出一笔钱,跑到后厨学上一学。

是以沈墨厨艺渐长,体格渐圆,钱包渐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