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迪兹往事(三)(1 / 2)
在二战时
欧洲各国的军官条例里,基本上都会对被俘军官提出一个要求,“在被俘后需要主动越狱。”
因为这样可以给敌人增加麻烦,而且还可能让军官归建,被俘的军官有一定概率会在俘虏期间意外收获一些敌方的资讯,从而增强己方战力。
因此,尽管在科尔迪茨战俘营看似一片宽松祥和的氛围中,也总有人没有忘记自己真正身处何方,没有忘记自己的军官职责。他们时刻提醒自己,有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 —— 越狱。
“在科尔迪茨,我们主打团队作战,我听说,那些英国佬打算直接通过下水道,挖穿外墙。不过前几天他们挖穿了下水道,被抓去关禁闭了,这种毁坏公共设施的行为确实应该被严加制止并加以谴责。”
利奥一边搬土一边向弗朗西斯科解释
“我们就不一样了,我们打算从地窖开挖,一路向西北方向掘进,近水楼台先得月,相信我,我们成功的几率很大,就算真的不小心,方向出现了偏差,下方是河流,可以直接承接着我们进行软着陆。”
接着,奥利皱了皱鼻子,露出了一丝不屑
“波兰人喜欢学我们,只不过,他们打算从院子向东北方向挖。”
做为一个在瓦尔堡战俘营有着丰富越狱经验的前辈,弗朗西斯科看着一边向下挖着地道,一边费力和他解释的利奥,面部的表情皱成了一团。
虽然,在他少不经事的日子里,他也做过这个二战传统艺能。但是,就科尔迪茨战俘营的地理位置而言,就算傻白甜如他,也基本能看出来一个问题 —— 在山顶上挖地道的成功希望,着实不大。
但是,很快,一位勇士的出逃,让这群人找到了新的逃跑途径。
科尔迪茨战俘营作为纳粹德国的良心,在二战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
他有着超越常规战俘营的硬件设施,高耸入云的围墙和连绵的铁网,几乎可以说是一个不可逃脱的堡垒。
配合如此之硬的硬件的是:由久经沙场的宿将和朝气蓬勃的新锐所组成的守卫军。
这就不得不感叹,有时候,语言真是一门艺术。
所谓的朝气蓬勃的新锐,实际上,指的是一群没有任何经验的新兵蛋子。
由于纳粹德国多线开花的闪电战策略,前线人力吃紧,根本不可能分出来更多的精兵强将,用来看守战俘营。
所以,各地国防军管辖的战俘营和集中营守卫,要么是没有任何战斗经验的农村青年,要么是战场上退下来的受伤士兵。
而科尔迪茨就是如此的幸运,他们的守卫兵,全是附近村落提上来的农村青年。除了看守工作外,他们在农忙的时候,甚至还要回家收庄稼。
而至于久经沙场的宿将,指的是马克斯?施密特上校。
这位出生于1866年,现年75岁的上校,每天8点钟准时到岗,在签到后,在城堡各地散步一圈后,就回办公室喝报刊茶水了。
做为一个喜欢睡懒觉的人,弗朗西斯科进入战俘营至今,只看到施密特上校三次。甚至这三次,还只是远远的看见,这位老上校在他办公室的窗台上浇花。
指挥官撒手不管,日常管理的重担落在了安全主管保罗?普里姆身上。
而普里姆就是弗朗西斯科他们,初入营时,那个解决勤务兵暴动的中年军官。
在短短的相处中,弗朗西斯科就可以确定普里姆百分百有着和自己一样的意大利血统,具体来说,就是这个中校他热爱生活,幽默开朗,对艺术有超常品味,爱交各国朋友,绝对没有任何种族歧视,是个完完全全的人文主义者。
他俩可以说是飞快地打成了一片,甚至弗朗西斯科在从科尔迪茨寄出的第一封家信中,还请求妈妈多寄一些意大利的特色酒水,以送给安全主管普里姆。
因为,很明显,相比于做一个军官,普里姆更热衷于他的品酒事业。
再这样一群精兵强将的带领下,科尔迪茨的防守虽然不能说是铜墙铁壁,但也可以说是寥胜于无。
与此同时,由于带头的两位领导缺乏工作积极性,同时德国对于战俘营又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执行制度与条例。
因此,这座战俘营完全按照国际规矩来运营。
如果你要问,什么是国际规矩?
当然是《日内瓦公约》
首先,营地里保证一切战俘们通信的权利,所有战俘都可以随意跟家里联络,家里寄送的物资金钱绝不克扣,保证如数交给战俘本人,红十字会也会定期给战俘们送来零食,香烟等物资。很多越狱者的德国马克,就是用这些战争时期的奢侈品和德国守卫交换的。
由于日内瓦公约禁止强迫战俘劳动,因此在科尔迪茨并无任何劳动任务。
营地每天进行三次点名,除此之外时间自由分配,在点名时间之外,战俘们可以自行组织娱乐活动,剧院、广场、小公园一应俱全。
因此在这座神奇的战俘营里
可以在小公园里,看见波兰人组织的战俘奥运会。
可以在广场上,看见法国军官组成的管弦乐团,旁边还会有几个荷兰军官弹吉他
甚至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