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日记(1 / 2)
“今天是23年11月8日,收到新买自行车的那一刻我就后悔:包裹沉重,还需要自己组装。我不会装,一个小时后那辆车还是零件,但是又不想找人帮忙,最后艰难地完成了,可刹车片的地方无论怎么调整还是松。
离下午四点半的课还有十分钟。
我看见他骑着电瓶车经过自行车棚,我鼓起勇气挥手叫住了他,请他帮忙载我。
他似乎又瘦了一些,单肩背着书包。他停下来,冲我点头,可是我又觉得他并不是在看着我。
我小心翼翼地坐上后座,尽量不碰到他的背。‘你是在一楼东边上课吧?张老师特别好,迟到的话也不点名。’我搭话。
他发出介于哼和哈之间的笑声来回应我。
‘你是不是心里有什么烦恼的事?’
‘林晨,为什么我的心情你每次都能猜得那么准呢?”但是他仍然不说原因,“放心,哪有什么真正的烦恼,活着就是吃、喝、睡,可能晚上打一会游戏心情就好了。’
‘那我也有烦恼,我今天最大的烦恼就是花钱买的新车没组装好。’
‘看来我们是两个倒霉蛋啊。’
”
自行车棚,是陈中正死前,林晨最后一次碰到他的地点。
林晨怔怔地盯着日记本看。这是一个厚封皮的黑色本子,大部分纸张都因为笔迹和摩挲发灰。像这样的本子她还有五本。
一开始写日记是因为父母鼓励,她时常觉得没什么话可讲,一天过后是另一天。自己又上学了,放学了,吃了好吃的饭,读小说,看无数人看过的落日,日记里没有新鲜的思想。有时候她看着这些流水账,觉得疲惫,但还是出于习惯坚持下来。
16岁时,她发现另一种保持写日记的方法:她不描述自己,描述别人,大多数时候这个别人是一个人。
观察是一种乐趣,通过他的行为反推他的想法,再根据性格预测他下一步会做什么,林晨的想象力前所未有地发展起来,那些在文学和视频中积累的对于异性的经验,形成林晨想象力的一部分,她把想象力融入猜测他性格的过程,构建起一个有着透明大脑的陈中正。
她知道他喜欢吃细面条,也知道他放学后要面对家里昏黄的灯光、破碎碗片和歇斯底里吵闹。
林晨重新打开《迷雾》,之前没有读这本书的后面几个章节。
“纸笔接触,鲜血蔓延,咒语,纸人复活。”
第三章“纸人之死”被撕去了。
她的日记如果真的是令陈中正复活的咒语,恐怕也长到没有人能够读出来。眼前的几个本子突然变得陌生了。疑问并没有被解决,它们像藤蔓一样蔓延开去。她的日记有什么复活中正的特殊之处?是她潜意识里希望中正活着吗?接下来有什么解决措施?谁撕去了第三章?
林晨突然想打电话给妈妈倾诉,可她明白,无论告诉哪个熟人,都是徒增烦恼。不但没人相信,还可能成为因学业压力而精神错乱的案例。
电话最终还是拨通了,那头响起一个男性的声音。
车驶离市区,行至一座矮山前,盘旋着上升,两旁一片青翠。半山处有一座小院,院门无人看守,落满花瓣。林晨推门走上鹅卵石,小心翼翼往里张望,那个事先确认过的招牌令她松一口气。
蓝文咨询所。
林晨打算把自己的压力包装一层后向咨询师倾吐,她从未见过咨询师,只是有一个电话,是翠给的。
这时蓝文打开门迎接她,竟是一个戴眼镜的年轻男子,给人一种亲近感。林晨本做好准备,即居住在这种环境的咨询师是一位年长的得道高僧,只会说一些模糊不清话语。看到真实的蓝文后她心理防线又卸下一些。
烧水壶发出尖锐的鸣响。蓝文为林晨冲一碗茶,然后二人在桌前坐定。桌上的木盒中放了毛笔。
“聊聊给你带来困扰的事情吧。”
“我一直喜欢一个人,几乎日记中所有篇幅都是关于他的,我觉得自己很病态,但是之前停不下来写日记,直到他意外去世。可我的心绪反而更加混乱。”
“方便让我知道你在日记里写的,大致上是什么内容吗?”
林晨犹豫一阵,决定直接把日记本拿出给他看。
蓝文小心地对待纸张,从中间翻开两三页,读完后还给林晨,整个过程不到三十秒钟,他却一副了如指掌的样子。
几秒钟的沉默。林晨接着表达:“最近我甚至出现了幻觉和幻听,总觉得他在和我对话,我知道自己真的病了。”
“林晨,你看过一部电影,叫《咒怨》吗,或者别的差不多类型的恐怖片。”
“看过,但是剧情记得不清楚了。”
“哈哈,我记得最令我害怕的是里面的女鬼,上一秒还在你面前,突然消失了一小会,一回头,就出现在你身后。”
“您和我聊这个的意思是……”
“有没有可能那些女鬼并没有突然消失,只是人们暂时看不到,变了个角度,就看到了呢?我甚至不觉得她是鬼。”
林晨打了一个激灵,感觉寒毛直直立着,戳到衬衫。对面的蓝文笑了。
蓝文是一个知情者,她什么事情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