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阳斜念旧事 吴中呈灾报(2 / 2)
便是那是落下的,幸而皇天有眼,不亡我段氏一脉啊!”
段岳臻还在兀自感慨苍天有眼,颜卿却在一旁拧眉细思:这些证据,出现的是不是太巧了?也正是因为这些证据的先后出现,才使得自己在登州之时,流言四起,甚至有人为了证实流言,手段卑鄙到使用合欢散,还有高煜所说‘只有将苗头引向少主,陛下才可安坐庙堂’,自己离开的这段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父亲救回的人到底是不是自己兄长?自己又该相信谁?
“登州的事情,为父都知晓了,自会派皇城司协助调查,你就不必再管了。可群臣弹劾你入宋以来查办逍遥散不力、又在登州造下杀孽,且惹得谣言四起文武猜忌,为父也不好过于偏袒。这样吧,你且闭门思过,罚俸一年,另罚抄《贞观政要》五百遍。”颜卿闻言回过神来,才发现面前的灯火不知何时暗了下去,段岳臻正一脸悠然挑着灯芯,仿佛方才他那场捶胸痛哭是颜卿的幻觉一般。
“等你哥哥身子养好些,便着你兄妹相见,至于朝臣参奏的易储一事,容后再议吧。”颜卿看着眼前的父亲,忽然觉得有些陌生,或许是为君王者,大多喜怒无常吧。如果被救下那位真是自己兄长,那让出储君之位退居幕后相助,她倒是不介意,只是在听到要自己抄写《贞观政要》,还是五百遍的时候,她眉毛跳了跳,不自觉的摸了摸右腕,但还是硬着头皮回了句:“儿臣领旨。”
就在展昭送着春妮十里红妆北上和亲之时,两浙西路却传来粮库告急的消息。
“启奏圣上,杭州知州济翁上书中书省,吴中大饥,殍殣枕路,请求朝廷拨发赈灾粮款。”
“江南一带,素有鱼米之乡美称,景祐元年秋收,盈车嘉穗,如今不过一年光景,岂会饿殍遍地?”
“自景祐元年横陇、商胡决口以来,澶州大量灾民南下涌入江南,今年二月,河北西路蝗蝻肆虐,虽打补及时未使蝗灾蔓延,然真定府千亩良田几是颗粒无收,自七月起数万灾民亦南下江南,以至江南路及两浙路人满为患,加之天时有变,今年以来广种薄收。”
“连年赈灾,如今登州城又百废待兴,朝廷如何还拨得出粮款?”
……
赵祯扶着额角静静听着几位大臣议论,是啊,去年以来,灾害频发,朝廷接二连三拨发赈款,前番又与辽国在登州闹了那么一出,且年初还依照澶渊之盟给辽国送去了十万两白银二十万匹锦绢,此时再拨赈款,确有几份困难,不能置灾民不理,又不能调用军需粮草,这该如何是好?
就在赵祯一筹莫展之际,沉默了半晌的中书左丞相王延龄出班奏到:“陛下,老臣保举一人,苏州知州范仲淹。”
“范仲淹?”见到赵祯聚起眉峰,王延龄接着道:“希文自大中祥符八年入仕以来,勤劳恭谨,身先士之,天禧五年泰州治堰方显其有王佐之才。此人文韬武略,心忧黎庶,若遣此人赴杭州,必能兴利救民。”
经王延龄这么一提醒,赵祯倒是想起来了,这范仲淹刚正不阿,天圣年间刘太后秉持朝政,他多番上书请求还政于寡人,后太后薨世,群臣皆议论其为政有失,唯范仲淹上书太后养护幼主有功,当掩饰过失,成其美德,明道二年亦赈灾有功,景祐元年方才调知苏州。
想到这儿,赵祯面上浮起一丝微笑,随即下诏,命范仲淹领浙西赈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