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一七四章 浴血武威(1 / 2)

加入书签

,最快更新权倾南北最新章节!

宇文忻倒吸一口凉气。

这一次的进攻比上一次来的还要快速。

这说明慕容世伏麾下可用于替换的兵马已经越来越多了,甚至几乎是这一支兵马退下来,另外一支兵马立刻顶上去。

而汉军这边已经明显露出疲惫神色,再这样下去局势要崩溃的。

“老兄,咱们怕是要撑不住了。”史万岁无奈的说道。

宇文忻是大汉册封的武威侯,他这个侯爵拿到的要比其余所有仍然在一线的文武官员都要早,显然李荩忱是要表彰他驻守武威的功绩。另外两人,史万岁和贺若弼也都封了伯爵。

三人本来就并肩作战,又是因为在投降大汉之后不愿意和北周正面为敌而被李荩忱一起送到西北来对付吐谷浑的难兄难弟,因此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客客气气的。

战局发展到今天,实际上已经比想象之中的要好了。当吐谷浑人大军压境的时候,宇文忻他们实际上都设想过武威失守之后应该如何尽快收拢军队、节节抵抗,为后续援军争取时间,并且尽可能地减少自己手中兵力的折损。

毕竟吐谷浑一开始来势汹汹,的确足够骇人的,再加上当时大汉还忙着北伐,根本没有足够的兵力腾出手来对付吐谷浑,因此当面不敌又没有援兵,当然要做好且战且退的准备。

结果局势发展倒是比想象之中的要好很多。

吐谷浑兵马看上去人数颇多,但是其中大多数都是战时为兵、平时为民的牧民,论战力当然不可能和汉军相比。而且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吐谷浑的这些兵马和草原上那些骑兵又不一样。

草原上的骑兵同样也是战时为兵、平时为民,其强大在哪里?

在于他们在平时的放牧过程中依旧能够训练的精湛马术,更在于他们频繁发起的对外掠夺和部落之间的内斗之战。看上去这些家伙平日里的确是人畜无害的牧民,但是实际上隔三差五他们就要和隔壁部落以及南方的中原王朝发生冲突,论战斗经验,其实比之百战精兵也不遑多让。

但是吐谷浑麾下的这些兵马显然做不到这一点,吐谷浑所占据的土地更加广阔,从西边的大漠一直到南方的雪域高原,各个部落零零散散的散布在几乎和中原一样大的土地上,并且和草原上有很多优质的草场、大家都需要去争夺不一样,这祁连山北面是戈壁、西边是大漠,而南边则是山峦和高原,无论你在哪一边,其实都是贫瘠的地方,自然也就无所谓什么抢夺和不抢夺了。

少数优良的高山草场之类的,几乎都在吐谷浑王室的直接控制下——这也是吐谷浑王室能够保持自己的权威并且实现统治的原因之一,自家训练出来的优秀兵马,别人打不过,就只能乖乖听命喽——所以剩下的那些放牧的地方,大家“大哥不笑二哥”,其实都没有什么区别。

也因此,各个部落之间自然不倾向于爆发冲突,各自守着各自的一亩三分地就好了,费了半天劲抢来的土地可能还不够自己付出的粮食和人命来的金贵。

这同样意味着吐谷浑的各路兵马之间实际上也缺少足够的交流和合作,平日里大家除非响应王室的号召才出战之外,茫茫原野之上,几乎没有见面的机会。等到现在需要各个部落并肩上阵的时候,自然少不了相互攻讦抱怨,各部落酋首当然都觉得这一次失利是因为旁边素昧平生的另一个酋长配合不得力的缘故。

内部的龃龉随着战斗的持续越来越多,最后迫使慕容世伏也只能限制每一次战斗中出战的部落数量,从而影响了兵马调度,不然的话一个个部落配合着轮流上阵、有主攻有侧翼掩护,那么汉军面临的压力就会更大。

就是因为对手如此“给面子”,宇文忻他们才能咬牙一直坚持到今天。不过通过这么多天的磨合,敌人的进攻已经越来越犀利,和投石机等辅助单位的配合也已经越来越流畅,汉军的压力与日俱增。

比如现在,转眼敌人又要杀到长城下了,而汉军将士还没有从石弹的砸击中回过神来,等自家鼓声响起、旗帜来回摇晃,这才纷纷抄起兵刃冲上城墙。而到了这个时候,敌人都要摸到城墙边了。

宇文忻果断的下令调动预备队先顶上去,堵住几个缺口。

被敌人投石机砸出来的缺口是最致命的地方,双方在此反复拉锯争夺,堆起来的尸体都已经快赶上城墙一半的高度了,因此汉军将士几乎没有能够修补缺口的时间和精力。

而且为了能够在此突破,敌人也用了很多办法,或是集中弓弩手全力压制,或是制作厚盾顶着汉军的箭矢和枪弹向前猛冲,不过都被宇文忻一一化解。

唯一一次比较凶险的就是前天夜里,敌人遴选出来身材矮小、身手灵活的士卒,一路摸到了缺口上才被汉军将士发现,不过汉军将士本来就做好了夜战的准备,火枪一通乱射,敌人猝不及防下先乱了阵脚,这才让汉军将士得以聚集,反而冲杀出缺口,斩获颇丰。

现在敌人的进攻明显又是奔着这几个地方来的。

与其等到前线将士抵挡不住再让预备队上,还不如先顶上去呢。

缺口处的战斗如火如荼,但是至少汉军将士一直没有让敌人杀过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