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五一九章 到群众中去(1 / 2)

加入书签

风雨,让人们心绪不宁,让人们看不清前路。

而对于守在码头上的林邑士卒们来说,这场风雨更像是一场漫长的囚禁,他们奉命在这个重要的码头上巡逻和放哨,即使是那些普通的老百姓、那些应该在他们的刀尖下瑟瑟发抖的老百姓,都已经躲在了屋子里,哪怕是屋子漏水,也总算是有遮风避雨的地方。

可是他们还要在这里迎着风雨活受罪,这让这些士卒们心中颇有些不满。

这风雨天,没有船只靠岸,也没有人在码头上往来,这也就意味着他们不但要是忍受风雨,而且还一点儿可以盘剥的油水都没有,要不是上面下了死命令,谁愿意做这样的苦差事!

虽然已经到了正午时分,但是天并没有任何要放晴的意思。

对于南方的象林来说,这也不算什么奇怪的天气现象,大家早就已经习以为常。

几名士卒懒洋洋的靠在房檐下,抱着自己的刀枪,百无聊赖的看着风雨中波浪起伏的海面。

他们甚至连聊天都觉得无趣。

“快要到吃饭的时候了,”其中一人吸了吸鼻子,似乎想要努力去闻到风中的饭香,不过很快他就失望的摇了摇头,“应该都快午时了才对,怎么一点儿动静都没有?”

“杀人啦!”此时一声尖叫刺破了风雨声的单调!

几名士卒打了一个激灵,正想要看去,一张巨大的渔网从天而降,直接把他们罩入其中。

“杀!”几名大汉也从屋顶上跳下来,手起刀落。

林邑这边对刀剑的管制还是有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因为铁矿的缺少以及对冶铁技术的不重视,所以大多数的林邑人根本用不起铁打造的东西,哪怕是菜刀,更不要说刀剑了。

能够手持这些刀剑,说明这些大汉都是有备而来,甚至背后还有别的力量支持——在林邑的周围,想要和林邑为敌的力量,也就只有那么一个了。

只不过不等这些士卒们想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刀剑就已经无情的刺穿了他们的胸膛。

他们尽力的想要向风雨之中看去,因为在临死前的最后一刻,他们听到了更加密集的脚步声。

甚至盖过了风雨声!

码头上,一名名林邑士卒被成倍于自己的暴民所杀,而更多的身影冲过风雨,逐渐席卷整个象林码头。

象林码头作为南洋最大的码头,在这里居住和生活的人不下两三千,这些身影就算是再多,也不过只有五六百人罢了,而他们所要做的,就是把整个码头唤醒。

白袍当然有自己的一套组织和发动百姓的方法,本着宁缺毋滥的态度,能够第一时间得到消息并且追随组织行动的,都是思想过得去的,这样才能尽可能的避免将一场有组织、有纪律的暴动转变成以烧杀抢掠为主的大混乱。

对于大汉来说,就算单纯的凭借军队,想要拿下象林也不是什么难事,之所以让白袍打头阵,主要还是因为朝廷也想要知道白袍的这种方式到底能够有组织的发动多少百姓,而不是没有白袍,海军和陆军就举步维艰。

随着世家被时代所淘汰,走上台前的是更多的普通百姓。朝廷有很多和世家斗智斗勇的计谋,但是却缺少管理百姓的经验,借助白袍,朝廷可以考察一下应该如何组织和发动百姓。毕竟打仗需要发动百姓,平日里进行一些大工程也同样需要发动百姓。

李荩忱在前世也的确没有学习到组织百姓的精髓所在,只能捂着脸说给前辈们丢人了。

更何况每个时代的社会矛盾有所不同,朝廷亟待解决的问题自然也不一样,后世的经验固然重要并且有指导意义,李荩忱也不打算生搬硬套,每个时代只有相符合的政策才能满足这个时代的需求,不管是超前还是落后都没有用。

王莽,李荩忱记得后世总是说他是最有可能的穿越者,也的确王莽的一些政策和后世无比相似,但是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这些政策就算是再先进,社会实际生产力和社会温饱矛盾乃至于最基本的道德伦理问题——也就是汉室正统的问题——都没有办法解决,那么这一切都不过是空中楼阁罢了。

发动群众、动员群众,在满足群众利益的同时,让群众去主动的、顺带的满足国家的利益,这是李荩忱现在需要去学习和研究的,也是新一代的大汉士子们已经意识到了的。

正是因为察觉到大汉的未来在更广阔的社会人群之中,所以李渊和李靖这些天资聪颖的年轻人们才不愿意拘束在课堂上,想要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看一看实际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是什么样的。

到群众中去,才能了解他们需要什么,作为上位者,只有满足了群众的需求,群众才会反过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尤其是随着工坊的建设和商业的发展,普通老百姓愈发的意识到生活不仅仅只有面朝黄土背朝天,因此他们的需求更多,朝廷想要维持稳定,需要做的自然也就更多。

现在白袍已经证明,只要通过完整的组织机构,即使是被公认为猴子的林邑人也能够妥善的组织起来。

虽然风雨很大,但是这些林邑人并没有慌乱,在白袍的带领下有条不紊的将街坊邻居们都召集起来,一个接一个大声呼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