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四七三章 两相权衡(1 / 2)

加入书签

可是如果大汉选择南阳这边为北上的主要方向之一,那么淮西就不能只是坚守不动。

淮西也需要主动出击。

对于驻守淮西的陆子才来说,这当然不是什么问题。

甚至对于驻守任何一个地方的汉军将领们来说,只要钱粮足够,杀到天涯海角都没问题。

现在正是开国的最后阶段,解决了宇文宪,大汉的周围几乎就没有什么真正能够威胁到大汉、让大汉走到生死存亡地步上的力量了,西北的吐谷浑人也好、北方的铁勒人也罢,哪怕是再算上南方有如跳梁小丑一样的林邑人,大汉也没什么好怕的。

因此将领们都期望着能够建功立业,尤其是在和宇文宪的战斗中建功立业。

只不过李荩忱不可能允许。

因为李荩忱不仅仅要面对军事上的问题,还要面对经济上的问题。

不管是军事上还是经济上,最终都是为了解决政治的问题。

大汉并没有办法、至少现在还没有那么充足的国力,能够在保证军队全线进攻的同时,确保国内的经济不会崩溃。

现在大汉的各项行政政策正在铺开,主要的关注点就是复兴因为三百年的乱世而被摧残的经济,只有保证了经济的稳定发展,才能够稳住人心。

李荩忱这一次回到建康府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向世家摊牌,而向世家摊牌的意义就在于将大汉的经济从世家的手中解放出来,不再是世家主导经济的发展,而是形成以朝廷为主导、百姓全面参与的形式。世家的富贵导致了朝廷和百姓的贫瘠,可是最后百姓站起来推翻的却是朝廷,这是必须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否则就算是现在的大汉再怎么强大,恐怕也就是在南北朝的历史上昙花一现罢了。

而既然要向经济让步,大汉就不可能全面进攻。

两相权衡之下,李荩忱宁肯牺牲大汉的军队,将大家都能建功立业的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现在看来大汉进攻的重点就是淮东、南阳、关中和河套,而诸如淮西、蒲坂这些进攻方向都将会被放弃。

这样可能意味着大汉的军队会付出更大的牺牲,但是却能够从最大程度上为朝廷节省钱粮开支,从而避免国家的经济在刚刚有了雏形之后就再一次面临崩溃,更避免世家会借助这个机会死灰复燃。

李荩忱迟迟没有说话,陈智深似乎也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一时间讷讷不知道该怎么再开口。曹忠急忙站出来说道:“陛下,只要能够牵制住王轨,我们就有希望攻入洛阳。”

李荩忱微微颔首,沉声说道:“连年战争,国家财政上的困难也希望诸位能够体谅,毕竟朕宁肯我们就维持现状,也不希望我们的将士之后不得不光着屁股打仗。”

陛下开口调和气氛,大家也都会心一笑。

而李荩忱紧接着说道:“不过这一战应该怎么打,怎么才能打好,也的确需要大家集思广益,之前朕也没有想过要在淮西这边主动出击、缠住汝南的敌人,想必在其余的地方上也会有类似的问题存在。徐敞,即刻传令全军主将,一定要小心提防这样的问题。等到战争真的爆发,就为时晚矣,同时传令太尉府,即刻对所有作战计划查缺补漏,不行就派遣人手实地考察,务必要落实!”

“遵旨!”徐敞急忙答应。

陈智深等人都松了一口气。

陛下显然也没有打算把话完全说死,既然这样就还有回旋的余地。

就算是最终朝廷也没有答应全面开战,那么至少有一部分汉军不至于蹲在防线上看戏。

————————————————

“颍川那边有什么动静么?”李荩忱缓步走上南阳的城墙。

跟在他身后的是白袍的陈禹和参军杨素,当然现在杨素不能以小小的参军之名称呼之了,李荩忱在离开长安的时候下的命令,参军杨素迁太尉府长史。

长史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官衔了,在秦代的时候就设立长史,作为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的属官,到了汉代,长史更是属官之中的首位,比如当初蜀汉丞相诸葛亮的长史杨仪,就掌握有莫大的权力,诸葛亮去世后,就是杨仪代表诸葛亮主掌大军。

杨素当上长史,意思已经很明显,之后肯定是要接替萧摩诃太尉的位置的,甚至现在杨素已经在履行太尉的职责了,而本来就因为和李荩忱等年轻一辈在之前的荆州之战中爆发的冲突而心中有愧的萧摩诃,同样也已经不愿意在这个位置上过多停留。

他的儿子萧世廉已经位极人臣,小儿子萧世略也已经进入淮南军中,萧家的未来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作为长辈,萧摩诃赖在这个位置上迟迟不动,对于自家年轻一辈当然不是什么好事。

至于杨素之后会走到哪一步,大家也很是期待的。自从他来到大汉之中,陛下就对他信任有加,更有人猜测之后杨素会不会走到宰辅这个位置上。

不过就现在大汉内部官衔的制度来看,其实宰辅可不是真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且不说宰辅之外还有太尉府和御史台三权分立,在宰辅之下还有六部以及门下省,这些在名义上是归属于宰辅的,但是实际上都拥有极大的自主权和直接和陛下对奏的权力,宰辅更像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