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三四一章 耕种的意义(1 / 2)

加入书签

“老乡,今年的收成怎么样?”站在田埂上,一身便装的李荩忱大声对着田里喊道。

小麦的分布在华夏九州之内还是很广泛的,向南覆盖荆湖和赣州,尤其是现在还是小冰河期,气温要比后世低,南方也没有那么热,显然更有利于小麦的生长,所以生长边界还要向南。

荆湖这里也算是小麦的产区之一了。

在田里忙碌着收割的农夫抬起头来,看田埂上骤然站着这么多人,虽然都是便衣,但是只是看容貌就知道是上官微服,急忙起身说道:“好着呢!”

“来,能不能让某割一下?”李荩忱饶有兴致的喊道。

“陛下!”陪同的杨素等人急忙想要阻拦。

那农夫也听见了田埂上的声音。

陛下?

其余的农夫们也都抬起头来,紧接着同时跪倒在地,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象征着九五之尊的皇帝陛下竟然会出现在这个地方,也不会想到皇帝陛下竟然会如此的年轻,而且看上去除了衣冠华贵一些,似乎和邻家少年郎没有什么区别:“草民参见陛下。”

李荩忱笑着伸手搀扶起来当先年纪最大的那个农夫,接过来镰刀比划了比划,实际上李荩忱还真的没有干过割麦子这种事,他尝试着抓起来麦子的茎,对着根部就是一镰刀下去。

这镰刀很快,直接把麦子割断。

而李荩忱也来了兴致,直接脱掉外衣:“老人家,你看朕这样对也不对?”

或许是因为李荩忱的笑容至少看上去非常的亲和,老汉鼓起勇气说道:“陛下应该如此,这样才能更快一些,否则的话这么多麦子,还不知道要割到什么时候呢。”

李荩忱点了点头,看着老汉的动作有样学样,而他身后杨素等人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也没得选了,陛下都已经亲自上手,他们这些人哪里还能愣着?一群人也都帮着割起来,虽然速度不快,但是人多力量大,再加上李荩忱的亲卫之中不少也都是出身农家,对此还是颇有几分心得的,所以这一片麦田很快就收割干净了。

“陛下,多谢陛下啊。”老汉看着已经汗流浃背的李荩忱,连连说道,他怎么都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竟然会有机会和皇帝陛下一起收割。

李荩忱随意的用袖子抹了一把汗水,旁边的几个年轻人已经递上来了凉茶。李平担心的看过去,而李荩忱摆了摆手,径直接过来凉茶一饮而尽,这不过是茶梗冲开的茶水,又用井水浸过,并没有什么令人回味的地方,就是单纯的解渴。

而后面的官员们也都有样学样,陛下都已经喝了,那他们还有什么好讲究的,更何况这顶着大太阳忙乎了半天,每个人都出了不少汗,正好借着喝茶的功夫喘口气。

不管陛下是想要收拢民心还是只是一时间起了玩兴,大家奉陪就是了。

“老人家是本地人么?”李荩忱岔开腿一屁股坐在路边的石头上,这里正好是一棵大树的阴凉,当然了,侍卫们早就已经沿着这里向道路两侧搭起来了凉棚,好把所有人都遮进去,否则陛下当面,若是中暑了几个人,少不得引起混乱。

“回陛下,小老儿祖辈是从中原迁徙过来的,”老汉急忙说道,“到小老儿这一辈才算这襄阳人。”

“中原战乱久矣,南迁之人络绎不绝啊。”李荩忱不由得感慨一声,一句民族融合的背后,焉知有多少血泪,“现在我大汉已经兵临长安,收复关中和中原指日可待,老人家可想回故土看看?”

老汉摇了摇头:“小老儿的家已经在这里了,子孙已然开枝散叶,那故土回不去也就回不去了吧。”

李荩忱一时默然。

乱世之中,对于这些根本没有办法掌控自己命运的普通老百姓来说,随波逐流的确是最好也是唯一的办法,他们背井离乡、他们颠沛流离,但是他们依然顽强的开拓、顽强的生存。或许也正是因为这种开拓进取的精神,才让这个民族能够在一次又一次的潮流之中幸存下来,甚至一度站在世界之巅。

但是这也意味着李荩忱在之后继续向前走的时候,很有可能将会面临更多的障碍。一旦百姓们已经失去了北还的想法,那么这种想法自然而然的也就会牵扯到和他们息息相关的地主阶级,而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自然就是各个世家。

因此世家们有的时候在北伐上表现的不是很积极也是情有可原,毕竟对于他们来说,北上往往就意味着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也意味着自己将会失去佃户的支持。本身地主和佃户之间就是相互依存的,如果让地主丢掉佃户独自北上,他们也很难闯出一番天地。

这也是为什么李荩忱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都要扶植工商行业,因为工商行业更习惯也更擅长于白手起家,这才是李荩忱未来北上到更远的地方的根基所在。

老汉似乎察觉到了皇帝陛下似乎有些不悦,急忙说道:“小老儿的三个儿子之中两个都在骠骑将军麾下征战关中。说不定他们之后也就留在关中了。”

“无论是在襄阳还是在关中,都是我大汉的子民,只要忠诚于大汉,朕都会庇护你们的。”李荩忱也察觉到了老汉的紧张,微笑着说道,“天色也不早了,多谢老人家款待。”

“草民不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