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74章 争议(1 / 2)

加入书签

,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大将军官署,李笠与登门拜访的周国使节杜杲等人交谈,在座的又有相关人员,譬如专门接待周使的黄门侍郎徐陵。

这是“外事活动”,所以“有司”必须参与,否则李笠就有里通外国的嫌疑。

杜杲见到了闻名已久的“鄱阳李笠”,发现对方果然如传闻所说那样,身材高大魁梧,武人气质明显。

但言谈举止并不粗鄙,说起雅言,颇为流利。

这样的场合,其实说不了什么大事,主宾谈着谈着,谈到了印刷术。

之前,徐陵就向杜杲等人简要介绍了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所以周国使节对此有了了解。

后来,徐陵经许可,带周国使节参观了秦淮河畔一个“印刷馆”,实际参观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实际操作的大概流程。

所以杜杲对于活字印刷术,又有了许多疑问。

现在,见李笠表态可以适当讲解活字印刷术的秘密,杜杲就不客气,把问题提出来:

问题一:活字印刷,需要“排版”,那么,排版、校对的人必须识字。

然而,大多数工匠都不识字,这就会影响活字印刷的普及。

问题二:活字(字模)的管理和挑选可不简单。

因为一字一模,而字有数千,如何有效管理?总不能随意摆放。

且选字排版时,“选”的过程会很长。

问题三:根据现场观察,杜杲认为活字印刷过程中,字模的磨损恐怕是个大问题,大批量印刷下,字模的磨损,会让印刷出来的书籍中字迹出问题。

譬如笔划残缺、字体变形等等。

所以,既然之前就已经有“雕版印刷”,为何不用“雕版”而用“活字”?

雕版印刷,工匠在木板上雕字时,可以当做是雕刻图案,所以不需要识字。

以木板制版时,可以把版面文字做得整整齐齐,且雕版可以修补,一旦印刷过程中雕版内容有磨损,可以很方便的修补。

木头可以沾墨,不需要很特别的墨,就能印刷。

雕版可以实现图案、绘画的印刷,活字印刷就做不到。

雕版制作时确实费功夫,但制作完成后,想来可以用很久,印刷那些内容一直不变的典籍,很方便。

杜杲认为,仅就普及的难易程度而言,雕版印刷,要比活字印刷容易普及。

“杜公说得没错,正常而言,雕版印刷普及起来,比活字印刷要容易些。”

李笠对杜杲的头脑灵活十分佩服,这个时代当然不缺聪明人,而他之所以显得特别聪明,无非是见识多了无数倍。

但是,这个时代的聪明人,只要干过实务,就很容易发现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在推广上的难易程度不一样。

李笠希望推广印刷术,哪怕是雕版印刷术,所以不吝于讲解:

“字模的制作、管理、耐用性,以及排版、校对对人员的知识要求,还有用墨,是制约活字印刷推广的几道难关。”

“为了解决这一道道难关,鄱阳的工匠们,花了十年时间。”

“字模的成分,并不是单纯的铅,所以能够大批量制作,方便又耐用,且成本不高。”

“关于字模的管理,如今已经制定了一套制度,选字方便,节省时间,确切来说,是按照一定规则,给字模编码,存放在字盘里。”

“所谓的码,是一组数字。”

“排版时,先让识字的人按照编码表,给版面上每个文字编码,排版工根据编码,从字盘里选字他们不需要认识字,只需要学认数就行。”

“编码表和字盘都是统一制式,各地印刷作场,按照规制执行,普及起来,方便不少。”

“还有墨,当然很特殊,但现在可实现大批量生产,可以充足的对外供应,所以,活字印刷术,一样可以推广。”

“朝廷的策略,是两条腿走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同时推广,各地可以视情况而定,这事情,徐侍郎很清楚。”

话题被李笠转到徐陵这边,徐陵便向杜杲介绍起梁国打算如何推广两种印刷术。

李笠听着听着,思考起来。

北宋时期,出现了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是毕昇,活字为泥活字。

所以08年奥运会的开幕表演,就有活字印刷的内容,却引来争议:欧洲人认为,活字印刷术(及印刷机)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古腾堡独立发明的。

时间,在毕昇发明活字印刷之后大概三百多年。

不过,北宋出现的活字印刷,一直没有流行,反倒是隋唐时期出现的雕版印刷术,一直流行到明清之际。

所以,才有人认为,古腾堡的活字印刷术(铅活字),是现代印刷术的鼻祖。

那么,为何活字印刷在北宋出现后,直到明清,都没能取代雕版印刷呢?

原因有几个,一如李笠方才听杜杲所说的那样。

一,字模的制作和耐用性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二、金属活字印刷,需要特制的墨,即油性墨。

三,活字印刷,需要排版工认字,这就提升了使用门槛。

所以,不解决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