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一章(2 / 4)
得民心,此刻的商朝就好像是架在火堆的一锅濒临沸点的滚水,虽然表面很平静,但是下面却早已经沸腾,只差一把火了。而担当加把火这个任务的西岐,现任西伯侯姬昌已经没几天活头了,等新的西伯侯一上台就是拉开反商大幕的时候。
就算新的西伯侯忠心朝廷,不肯反商,不过以天下当前这个情势,没有西岐,也会有东歧、南歧……举起反商大旗。因为这个时候虽然在凡间还没有人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但是对于手握权势,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上关上门就说一不二的各个诸侯来说,如果有能够更进一步的机会,绝大部分都不会放弃。要知道,当年殷商的江山可是从夏朝手中夺取的,建立商朝的盘庚曾经是夏朝的臣子。作为夏朝一名诸侯,他趁着夏朝的夏桀因为无道而失去人心的时候举起了反夏大旗,一举推翻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取而代之。有成功的例子在前,就不要怪后来者有样学样了。
因此,其实到了现在这个地步,除了差西岐明确举起旗号反商这一点之外,轩辕坟三妖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女娲交付下来的任务,因此在西岐起兵反商之后,轩辕坟三妖除了在后方仍然和纣王一起花天酒地享乐之外,对前方战事并没有起到作用,比如想办法杀了领兵大将,临阵换将,扣住粮草等等不利于殷商这边的事。
虽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是王筀鵀猜想不外乎一下几个原因:首先是纣王虽然被轩辕坟三妖迷惑,但是他其实并非平庸无能,相反他聪明勇猛,在没有表现昏庸一面的时候,他的父王以及满朝文武都认为他做了大王之后,能够将殷商送上一个新的台阶,应该能和开创了殷商生盛事的武丁相比。
虽然武丁做了大王之后的表现和众人的期望大相径庭,但是身为一名一国之君该有的诸多素质他并不缺少,毕竟他不仅从旁观看了好几年他父王在位时执政的情况,还作为太子接受了很多帝王之道的教育,因此深知如果前方战事不利的话,会对自家的统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更何况此次反叛的对象并非北海和东海这种偏远之地的小诸侯,而是由西伯侯率领的西岐这种庞然大物。
西伯侯这个诸侯不仅仅是朝廷的四大大诸侯之一,而且实力是众多诸侯中最强的,原本东西南北四大大诸侯,应该以东伯侯为首才对,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哪怕那个时候姜皇后的父亲还没有被他诱骗入朝歌杀掉,四大大诸侯竟然以西伯侯为首,虽然还没到了唯其马首是瞻的地步,但是也相差无几。
而且西伯侯姬昌在位几十年,为西岐打下了偌大的好名声,不仅仅是西岐这边,就连朝歌这边,上至文武朝臣,下至黎民百姓,提起他来,全都是一片赞誉,没有半个不好。虽然纣王不懂“民可载舟,亦可覆舟”这个道理,但是他知道自家情况,在他的父王在位的时候,北海、东海等边远地方就不断有叛乱发生,因为常年平乱,兵卒、粮草、武器……消耗极大,为了满足连续不断的消耗,黎民百姓的负担越来越重,但是朝廷的实力并没有因此增长,反而日渐减弱,因此对各路诸侯的控制力和威慑力也在日益削弱。
像北海和东海这样偏远之地的叛乱就好比人的四肢,虽然断手断脚不好看,但是只要及时治疗,就不会危及性命。而西岐不同,像它这样的诸侯国堪称朝廷的脾肺,离“心脏”非常近,一旦反叛就足以颠覆王朝,所以西岐叛乱是朝廷的心腹之患,必须要根治才行。
最重要的是,他的祖先盘庚就是以夏朝的一方诸侯起家,并且成功的以商代夏,因为祖先的贤德和夏桀的暴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加上“成王败寇”这个道理,所以世人对盘庚身为夏朝臣子反叛夏朝的不忠不义之举不仅没有多少反感,反而获得了很大的认同。因此商纣对西岐的反叛非常重视,不允许有任何破坏平叛大军的举动,不管是前朝还是后宫。
再次,轩辕坟三妖毕竟身处后宫,前朝打仗,离身处大后方的朝歌很远,她们就算有什么不好的想法,也鞭长莫及。况且她们在朝的根基不深,被她们所笼络,肯跟随她们的大多是阿谀奉之辈。这些臣子就算有点真本事,也都是在文政那边;武将那边,三妖手头上根本没有任何人手。
毕竟武将这边,哪怕是闻太师、黄飞虎这样位高权重之辈,他们的权位都是实打实的在战场上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切切实实来不得半点花哨。像这样靠着真本事升官的,是瞧不起凭借溜须拍马,走后宫路线升官的那些人。
君不见西汉的长平侯卫青在和对匈奴对战中从无败绩,并非靠着裙带路线升的官,但就只因为最初是因为靠着姐姐卫子夫而出的头,入了汉武帝的眼,因此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说起他权位的由来时,无视在匈奴作战中立下的汗马功劳,而是给他盖上了“幸进”这个标签。像卫青这样还有大本事在身的武将都这样,更不要说那些没有本事的武将了。
更不要说身为武将,是要上战场的,而战场是要死人的。在这个冷兵器时代,为将者不仅不能躲在后边,反而讲究身先士卒。一打起来,战场上刀剑无眼,可不分你是大官还是小卒子。而且和小兵小卒比起来,敌方反而对当官的更感兴趣,因为不管是杀死还是抓获十个小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