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二九章(3 / 4)

加入书签

四,纣王昏庸,如果只顾享乐,对他来说,宁愿是少一事,也不愿意多一事,所以只要我们西岐不举起反旗,他不会轻易与我西岐交恶!”

“其六,我西岐与西边各诸侯国、外族打了数百年的战争,战士骁勇、良将众多,虽然我兵士的数量不比殷商,但是战斗能力却并不比商国差,甚至还可能由于我西岐战阵熟稔的原因要比殷商的军队的战斗力还要强上一线。这一点,虽然殷商不知道,但是之前,父侯你讨伐北伯侯崇侯虎的时候,我西岐军队战力强悍这一点以有所体现。殷商那边的有识之士不会不考虑这一点,而盲目对我周国用兵。”

“其七,就算是殷商能够对我西岐用兵,将我西岐覆灭。但是因为双方战力的问题,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届时,没了我西岐,殷商就需要考虑西陲之地,若是没有我西岐镇守的话会是个什么样的局面。若是届时外族攻击殷商,刚刚经历完一场大战的殷商,能够应付得来吗?恐怕那个时候,殷商不久之后便会步我西岐后尘,崩溃消散了。”

一连列举出七条殷商不会对西岐用兵的理由之后,姬发向姬昌行礼,说道:“以上是姬发的一点浅见,不知道对还是不对,还望父候予以点评!”

姬昌没有立即表态,而是拿一种非常赞赏的目光看着姬发,非常欣慰地看着姬发,点头赞道:“吾儿长大了,所言不错,说得很有道理,想得很全面。”

“殷商确实不会对我西岐动手。不过,我西岐与殷商之间,未来必定会有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但是绝不是现在,所以回头我口述,你执笔,帮我给朝廷写一封信,向大王解释一下,以在表面上消除大王对我西岐的戒心。并且还要送上一些奇珍异宝来作为我西岐向大王进献的礼物。”

姬发听了,立刻躬身领命道:“父侯放心。我一定会尽心尽力办妥的。绝对不会让大王挑父侯你的毛病。”

姬昌顿了一下,又喝了几口药汤,说道:“你监国的这段时日,我西岐各官员职位和职责,你可全都知晓了?”

虽然伯邑考死了之后,作为嫡次子的姬发按道理来说,等姬昌死了之后,将会继承西伯侯之位,但是事情没有到最后,这事说不准。目前姬发和其他兄弟一起监国,并没有因为他继承人的缘故,而比其他兄弟地位上高一截,或者承担更多的事务,因此此时面对姬昌的考校,姬发态度恭敬的忙答道:“是,姬发已经全部知晓了。南宫适将军主军、散宜生大夫主持内政、闳夭上卿主持国间往来。其余官员全都在这三位大臣属下各司其职。”

王筀鵀注意到,姬发的话中并没有提到现任西岐丞相姜子牙。她觉得有些意外,不应该呀,不管怎么说,作为朝堂品级和地位的第一人,都不该把姜子牙给略过去呀,这是为什么?带着这个疑问,她凝神细听起来。

“嗯。做的不错。正是如此!”姬昌没有吝惜称赞,点了点头,又问道:“那么如何进行国事运行,你可知晓?”

“孩儿试言,还请父侯指正!”姬发知道姬昌现在不仅仅是考校,还是在传授自己治国理政的方法,于是在稍作思考之后,便大胆出言,说道:“孩儿以为,为人主者,必先懂得识人断事。其中,识人需得既识人又识己。识己者,知道自身的缺点与优点,可以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来补全自己的缺点,也可以知道自己适合做哪些事情、不适合做哪些事情。如此一来,为人主者便能与臣工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各司其职、互相配合。识人者,可知人才的优点、缺点,扬其长、避其短,将人才安排在适合其发挥才能的地方,同时以规矩或者其他人将其缺点避开。”

“断事者,则是指须知事物演变之规则,明事理、晓天机,懂得审时度势、确定各项事物发展的方向以及需要达成的目的,也要懂得将诸事合理分派、形成合力来推进各项事物的发展。同时,断事者须知物极必反之理、事物收发之道,明了凡事必须要做到不偏不倚,公正无欺。不急功近利、不言出不行、不言行不一!唯有识人断事,方能选贤任能、集举国之力于一体,方能不虚耗国力、不损伤民心,真正为国出力。”姬发胸有成竹的,把自己的治国理念向姬昌道来。

“说的不错,此乃为主之道。”姬昌点了点头,表示赞同,然后又问道:“那么如何治政?”

姬发低头沉吟了一会儿,字斟字琢的答道:“世间凡事皆有其规则在内,这也就是说皆有其成事的基础。那么只要按其规则,做好基础便好,顺理行政便可。治政需用天道、损有余而不不足。治政行事皆需依道而行之。”

姬昌看向姬发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满意之色,不过因为光线的问题,站在一侧的王筀鵀将这份满意之色看得清清楚楚,而对面的姬发却无法看到。姬昌跟着又提出一个问题:“那么又该如何治民?”

“不尚贤、不贵货!”姬发说完这六个字之后,想了一下,又说道:“孩儿以为,各人资质不同,必有不同的生存发展方式,皆有各人之道,不能以任何一种准则来要求所有民众。否则,必会因绝大部分民众的资质达不到该种准则而使得民心大乱、欲念横行!姬发尝听父侯说起过,道有三千。所以民众之中亦有三千道、如世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