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争端(1 / 2)

加入书签

大晏皇族之中患有风疾者不在少数。太祖皇帝便是因为这病驾崩于天命之年。当今天子已经六十有六,在历代帝王之中算得上高寿。这病发起来极为凶险。那日皇帝在建宁宫中突然晕厥,虽已急令太医前来诊治,仍是一连数日毫无起色。

皇帝头晕目眩,四肢瘫软,口不能言,无法操持政务。皇后尹舒华急召群臣入宫商议对策。正当文武百官各持己见,争论不休之时,被禁足多时的东宫太子沈德启竟也在众人簇拥之下来到了太极殿中。

见到太子身着朝服,皇后尚未言语,丞相尹定坤已高声问道:“老臣似乎记得太子殿下该在宫中闭门思过。殿下来到这里,可曾经过陛下准允?”

太子沈德启年近四旬,尹定坤言语之间近乎把他当成黄口小儿,颇为不敬。往日阴晴不定,羸弱不堪的太子此时却像是改了性子。

沈德启径直迈上玉阶,走到天子宝座之前,转过身来,面向群臣,正色道:“父皇命孤思过,是父亲管教儿子,遵循孝道,孤自当从命,此乃家事。然天子病重,国不可一日无主,此乃国事。孤身为国储,当以国事为先,家事为后。诸位都是国之英才,该明白此理。”

身后金光闪闪的宝座给他瘦弱的身影平添了几分天家威严。沈德启话音一落,黄门侍郎陆宝维、礼部尚书黄自友、刑部侍郎苏中夏、给事中高立宁等人立即随声附和。

黄门侍郎陆宝维称:“太子以国事为重,深明大义,臣等感佩于心。如今皇帝病重,应遵循历朝历代之先例,由储君代理国事。”他说着便带头跪拜,“臣叩请太子殿下鉴国理政。”

朝中东宫党羽纷纷随他跪倒,高声道:“臣等叩请太子殿下鉴国理政。”

所谓怕什么就来什么。尹定坤早就担心皇帝年迈,这易储一事一直悬而未定,万一皇帝崩逝,太子登基,第一个要除掉的就是尹氏。如今皇帝突然病重,沈德启仍占着储君之位,朝中形势,对他,对皇后和二皇子,都是大为不利。

皇后尹舒华沉声道:“皇帝命太子思过,是因太子忤逆失德,既是父亲管教儿子,更是天子规训臣子,如何能以家事论之?太子德行不能服众,又何以统领群臣,何以统领天下?”

尹定坤随即应和,“朝中谁人不知皇帝已有易储之意?陛下既有此意,便是认定太子德不配位。”他说着转身面向沈德启,“大晏的江山社稷怎能交托于你手中?!”

尹氏在朝中的势力可谓无出其右,附和之声接连不断,更有人趁机提出应由太后垂帘,尹相辅政。

盛怒之下,沈德启厉声喝到,“满口江山社稷,说得冠冕堂皇,尹相怕不是想要趁我父皇病重,让这江山改姓吧?!”

他身形单薄,声音尖利。虽缺少王者威严,于大殿之中高声一喝,却也让人心惊。

朝中数年以来的暗斗已被放到了明面上。魏王沈洵立于宝座左侧,默默注视着殿中众人,始终不发一言。皇帝虽然久病体弱,却并不像是会突然病重不起的模样。这其中会否有些什么阴谋暗算?又或者是天子的打草惊蛇之计?他一时也分辨不清。

眼见殿中双方争执不下,气氛愈发剑拔弩张,中书令温善忠站出来说道:“太子者,国之根本。皇帝尚在,易储之事岂容尔等置喙?!”

温善忠出身济原温氏,又是三朝元老,在朝中一直颇有威信。作为这场党争之中为数不多的中立派,他这话一出,大殿中的众人倒是终于短暂地安静了几分。

国子祭酒莫继春也站出来向皇后一礼,恳切道:“如今天子病重,北境军情紧急,乐郊又出了瘟疫,我等身为臣子,最先要做的,应是为君分忧,安民纾难。”

“国子祭酒所言极是。”直到此时,一直默不作声的魏王沈洵才出言进谏,“孤以为,陛下只是一时病重,不久便会康复。太子说‘国不可一日无主’,的确也有道理。既然难以决定摄政人选,不如就由太子鉴国,丞相、皇后与本王共同辅政。”

这几位一席话说得都是言辞恳切。沈洵更提了个折衷而又十分不好拒绝的办法。太极殿中,众人的视线集中在尹定坤、尹舒华和沈德启三人身上。而尹定坤的目光幽然森冷,跨过了太子,正正落在他身后的宝座之上。尹舒华远远看了兄长一眼,又随着他的视线默默看向那雕龙描凤金碧辉煌的宝座,忽而心中升起一股冷意。众人注视之下,她缓缓转向沈德启,沉声问道:“太子意下如何?”

沈德启答:“儿臣以为皇叔所言甚是。”

“本宫亦然。”尹舒华缓声说道。

事已至此,尹定坤已是再难回绝,只得点头应允。

京中风雨将至,皇位之争迫在眉睫。

---------------------------------------------------------

逐渐远离了京中的尔虞我诈,萧弘心情都好了许多。这两天队伍行进的速度略微慢下来了一些,程老军医不知是在药里加了什么,弄得他成日昏昏沉沉地犯困,问起来还不承认,非说是春困秋乏夏打盹,都怪他自己没休息好。

韩宗烈和韩宗耀兄弟两个那天就他逃婚一事瞎琢磨了一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