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进城(1 / 2)

加入书签

林一味进房间,拿出自己这几天卖馒头挣得十两银子,她将银子分成两份,一份踹进衣兜里,另外一份攥在手上交给秦婶子:“婶子,到时候先用着这里的银子,不够到时候劳烦您先付,到时候二郎回来还给您。”

“行。”秦婶子接过银子对林一味催促道:“快去吧!”

“好!”林一味赶紧跑回屋里,把匣盒放回原位,又将把门窗全部锁好,她小跑着走出院门。

林一味用粗布围巾蒙住自己的头,顺带着连把自己的脸也给遮住了,这张脸实在不方便一个人出行。

临了又从地上抹了一些灰涂在脸上,从太阳当头走到霞光漫天,路上进城回家的人越来越多,城门也在交错的人影缝隙中若隐若现。

走了那么久,她又渴又饿都要走不动道了,只希望能赶紧到书院找到吴秉彝,带着他回去交差。出来的匆忙,没能从家里先喝口水带些解饿的馒头,林一味喉咙跟火烧似地,肚子又饿的咕咕叫。只能咽咽口水缓解喉咙的灼烧感,等到进了城见到二郎再想办法解决一下。

进城的队伍分成两列,有点像现代社会排队的分流,散客走左边,装有货物的走右边。相对于右边,左边的检查速度快多了,轮到林一味的时候驻守的士兵让林一味把围巾摘下来。

林一味把自己的脸裹得密不透风,只留出一双眼睛。

“把你的脸露出来。”守城士兵满脸不乐意的说道,站了一天岗本来就很不爽了,没想到还被安排到城门外检查,不仅要被风吹还要忍受往来人几天没洗的臭味。

她把围巾摘下来,涂在脸上的黄土灰被带着蹭下来一点,好在她涂的多原本白皙透亮的脸变得苍黄,士兵嫌弃地看了几眼,检查完毕,林一味顺利的进了城。

她站在闹街上,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人,不知哪条才是前往书院的路,眼下正犯难,不远处的糕点摊大娘主动打起招呼:“小娘子买个糕点不?我家的糕点是用糯米做的,又香又好吃。”

林一味走了过去:“大娘,县里的书院怎么去啊?”

大娘有点耳背听了好几次都没听清,林一味只能一遍一遍重复道,可大娘还是没听清,无奈她走到大娘身边提高声音道:“大娘,县里的书院怎么走啊?”

这下大娘听懂了:“书院?你说的可是鹭江书院?”

“对对!”

大娘指了前面巷子里的小路对林一味道:“你从那条小巷穿过去,就会走到另一条大街上,再沿着街走一炷香的时间便到鹭江书院了。”

“好谢谢大娘!” 林一味连忙道谢小跑着过去了。

可自己光问不买有些不妥,林一味花了两文跟大娘买了一个蒸糕。大娘笑呵呵地把蒸糕给她,招呼她下次再来。

县城果然比镇上繁华,刚刚匆匆扫了一眼街上,路上小摊小贩叫卖的商品种类也多。街上的铺子也是许许多多,梭布店、当铺、玉器店……

她隔着远远瞧了几眼,里面物品琳琅满目的惹得她都想进去一探究竟。

路上还有卖烧饼的,风裹着烧饼的热气一点一点钻进林一味的鼻子里,林一味深吸一口气,烧饼瞬间变成了可以具现化的物品,林一味幻想调配好馅料和肉在炙烤的火炉中一点一点被烤熟,香气全部被包在一起,一口咬下去该有多好吃。

这时肚子十分不争气地又响了起来,眼下自己不仅是渴了还饿得慌,想到自己手里还有一个蒸糕,她犹豫几秒还是走了过去。

林一味伸出一根手指对小贩说道:“给我来个烧饼!”

烧饼就自己吃,蒸糕就带给二郎吃吧。

揣上刚买的香喷喷的烧饼,林一味向小巷子走去,巷子长长窄窄的,两边的墙把光线全挡住了加上现在天色渐暗她走得很小心,生怕会被障碍的石子摔个大马哈,好在没一会便出来了。

按照着大娘说的,一直沿着这条大街走一炷香时间。不知道是不是她吃东西的样子太粗鲁,路上频频有人回头看她。林一味摸了摸嘴角,没粘东西啊,难道真的是因为自己吃东西的样子太粗鲁了?

走了一会儿还是没见书院的影子,她生怕走错了于是又找人问了问,这人很热心告诉她不少信息:书院就在县令府边上,原来书院老师是京城德高望重的老文臣退休回乡开办的,县令老爷很重视这件事便将自家旁边的大别院借于他,所以书院和县令府近得只用一面厚墙隔开了。

林一味照着热心人指的方向很快就找到了县令府,林一味绕着县令府的外墙走了几步,很快就看见书院的牌匾,匾上“鹭江书院”四个字笔墨遒劲、颜筋柳骨。

走进一看她才明白为何大家都叫这鹭江书院。透过镂空的墙面里面竟然人工搭建了大水池,池水上一座朱漆檀木曲桥,桥边正游着两三只全身雪亮的白鹭,体型纤细,步履轻盈优雅。满墙院内栽满了修竹,水塘边堆叠了奇形怪状的假石,流水自山而下错像透明的水帘。

竹坞曲水,回廊起伏,池印竹影,月池气韵如拱,回廊环抱一汪碧水。秋风起兮,风吹翰墨香,书声琅琅。

她上前敲了敲大门,有节奏的叩响在寂然的书院特别明显。

过了一会一个浑厚磁性的男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